发展研究|历史视角下的黄土高原演变规律及规划启示(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3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顶级群落为草原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显域生境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草地和灌丛,顶级群落为草原,而在基岩山地和河谷地带曾发育有大量森林,但未形成大范围的地带性森林植被。虽然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植被有重要影响,但是现今黄土高原塬区乔木植物的缺乏,不存在森林原因,并非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而是由其自身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大气降水及土壤水分条件是决定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而后者是直接的主导因子。黄土高原森林的分布与黄土厚度有很大的关系,现有森林均分布于基岩山地和黄土厚度小于50m的黄土区。由于黄土高原塬区黄土层厚实,地下水埋藏深,乔木植物需水量大,虽然有发达的根系,但不能达到地下水补给的深度,所以,即使在水分较现在丰沛的全新世适宜期,黄土高原塬区的半湿润地区也不能提供乔木植物成林的环境,并无森林生长,仍以草原植被为主。
沟谷区由于大量黄土被侵蚀,黄土层相对较浅,地下水位不深,有河流等提供地下水调剂,乔木植物能够从地下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补给,使乔木植物能够存活,当水分条件较好,人为破坏少时,可以形成森林。
演变规律
1
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强弱决定了黄河下游的安流程度
黄土高原黄土组织疏松,易受水力和风力侵蚀,而黄河水力的侵蚀尤为显著,黄色土壤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沙约12亿吨,致使上游清澈的黄河流至中游变黄,尤其是山西黄河支流都在黄土高原,境内最长的支流汾河及沁河、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昕水河等都携带黄色泥沙流入黄河。这也导致黄河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而且大堤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分水岭,使下游支流甚少,成为一条独流。历史上黄河有史记载共决口1593次,改道26次。黄河泛滥成灾易于溃决的河段,全在下游,而肇致溃决的因素却全在黄土高原。因此,治理黄河就应该先治理黄土高原。
谭其骧先生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而植被情况如何又主要决定于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如果人们以狩猎为生,天然植被可以不受影响。畜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活动则会改变植被的原始状况,而改变的程度后者又远远超过前者。人们利用天然草原从事畜牧,只要放牧不过度,草原就可以保持稳定;从事农耕业则要彻底根除地面上的植被才能进行开垦,在黄土高原上从事农耕,山陕峡谷地带与泾、渭、洛上游的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因此历史时期这些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也不同。东汉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山陕峡谷与泾、渭、洛上游地带基本以畜牧业为主,大大减少了输向下游的泥沙量,致使下游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史念海先生依据大量的史实以及实地考察针对黄河及其支流侵蚀、堆积、下切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指出黄土高原的侵蚀、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泥沙堆积的关系,并肯定了由于植被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黄土高原侵蚀速率这一事实。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