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历史视角下的黄土高原演变规律及规划启示(7)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3
黄土高原作为战事集中地,农耕格局于西汉基本确立后,垦殖强度受朝代更替、社会治乱和经济兴衰等影响大幅波动,并于15世纪以后大幅增加。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重心区,于距今9000—7000年前,确立了人类对土地的垦殖关系。至周代,成为当时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经过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垦殖,至西汉后期,已被开发为较为成熟的农业区,农耕范围基本与现代相近。而黄土高原地区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爆发极大程度影响了人口和耕地垦殖的发展,近2000年的战事频率与次数见图4。东汉至15世纪后期,受朝代更替、社会治乱和经济兴衰等共同影响,农耕垦殖强度呈大幅波动,在东汉后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长期割据期,“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间的社会动荡期以及宋元年间和明清之交的战乱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农耕大幅萎缩,甚至由农业转为牧业或半农半牧;而在东汉、隋、唐、宋、明等王朝统一时期,农耕的范围和强度能较快恢复并提升。及至15世纪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则在短暂波动中大幅增加。
图4 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战争次数及频率
黄土高原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垦殖在距今11500—9000年前就已开始,并于距今9000—7000年前得到确立。特别是在距今7000—4000年前的“刀耕火种、农具简陋、撒种于地、收后抛荒”的原始“游耕”阶段,游耕垦殖不仅破坏了原始植被,也对土壤发育造成了扰动。只是由于当时人口数量和开发规模有限,其对植被破坏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台塬地区。但此后随着人口增加,这一地区的农耕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率自距今5000年前起就出现逐渐下降趋势,其范围也从黄土高原东南部、太行山南部及华北平原西南部不断向外扩展;至周代,黄土高原地区就已成为当时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自战国时期起,随着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被垦土地也扩展至高地、低洼地。据《商君书》记述的理想土地利用结构推算,至战国时,聚落点附近的自然植被至少有70%已被人类所破坏,仅远离居民点的地区(特别是广大山地)仍保持天然状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