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历史视角下的黄土高原演变规律及规划启示(8)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及至秦和西汉时期,特别是经西汉时期的大规模垦殖,至西汉后期,黄土高原地区已被开发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农业区,适宜农耕的广大平原地区已基本得到开垦[1],自然植被景观已极为有限[2],农耕垦殖范围就与现代基本相近[3]。两汉之交的战乱,虽造成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大量减少,不过因战乱时间较短,社会很快得以稳定,农耕得以恢复,故与西汉相比,东汉鼎盛时期(公元100年前后)黄土高原的农耕垦殖强度变化不大。
但在东汉后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140—589年)期间,受政权长期割据和战乱影响,黄土高原人口大量外迁、种植业严重萎缩,垦殖率出现了显著下降,逐渐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占据,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也由农业转为牧业或半农半牧,农耕区也南退至黄土高原东南部及其他平原河谷地带;因此,黄土高原上的自然植被也得到一定程度恢复[4]。
隋、唐时期是中国又一个大一统时代,特别是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各业均得以稳定发展,黄土高原的农耕格局又回至与西汉相似程度,仅今陕甘宁黄土高原及山西北部为突厥、党项、吐谷浑等游牧民族所聚居,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但其后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公元907—961年)间的社会动荡,又使得大量垦田荒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口和耕地减少尤甚[5],垦殖率阶段性大幅下降。不过渭河上游高山湖泊的孢粉和磁化率记录显示,当时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却在继续退化,土壤侵蚀仍在增加,这可能与这一地区气候阶段性转冷、转干导致的植被退化有关。
北宋(公元960—1127年)时期,黄土高原农耕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黄土高原的盆地和塬面等平坦地区的耕地已近饱和,坡地也开始受到规模开垦。其中北宋时期农耕区向西、北扩张到固原、延安、雁门关一线,仅北宋军队就有约40万人在北洛河、径河、渭河上中游地区及无定河、窟野河沿岸地带进行屯垦,最多时面积达10万顷(约今876万亩)[6]。与此相对应,渭河上游高山湖泊沉积物中的木本孢粉比例持续减少,葎草孢粉浓度显著增加,并出现谷物孢粉。但受两宋之交战乱影响,淮河以北大部分耕地荒芜、农耕遭受重创。战事之后,农耕又得以较快恢复[7],但此后的连年战乱又使农耕再度大幅萎缩[8]。特别是元代,黄土高原几乎大部分改为牧区,这也使得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不过自明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又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尽管其间也不乏因社会动荡、战乱等造成大量耕地的间歇性抛荒,以及因气候变化、土地沙化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今农牧交错带地区垦耕盈缩,但在总体上一直呈加速增长趋势,黄土丘陵区的坡地也已被大部开垦。其中从明初至15世纪中叶,长城沿线的陕北、晋北等黄土高原北部地区,被大量辟为军队垦屯田,范围直逼黄土区的北部边缘地带,仅陕北地区军垦地面积最多时就达54000顷(约今500万亩)[9];但明后期气候恶化和土地沙化,致北方边境大量军屯废弃,农耕区出现一定程度南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