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历史视角下的黄土高原演变规律及规划启示(10)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规划启示
黄土高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20世纪50 — 60年代,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多次联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科学考察,提出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和措施;20世纪60 — 70年代,黄土高原大量修建的淤地坝工程,不但拦蓄了大量泥沙,而且在淤地造田、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了生物措施,特别是1999年以来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明显提高,入黄泥沙减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然而,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深入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新的时期,面临新的问题,例如水资源平衡问题、城市建设用地高度紧张问题、农村优质耕地不足问题、塬面侵蚀剧烈和坡碎化问题等,严重影响了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此,我们希望以古鉴今,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格局的演变中寻求当代的治理之道。
1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举措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既是生态过渡带,也是生态敏感带,人类频繁的活动极易造成植被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进而影响黄河下游的安流。水土流失促成沟壑增多,而沟壑增多反过来又促成水土流失加剧。这样互相反复,平整的地面日益减少,特别是陇东、陕北和晋西北各地,沟壑到处纵横,大原变成小原,小原变梁峁,导致农业经营愈发艰辛。此外,水土流失不仅流失了土壤,也流失了土壤中的养分,既经流失,很难恢复,历史时期的生态平衡失调,致使肥沃土壤不断付诸东流。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黄土高原治理问题,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改善。
对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借鉴当地历史时期植被分布状况,并考虑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此外,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仍是由于自然侵蚀导致的,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之后,植树造林的生态恢复边际效益逐步减少,应在保持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修建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方式,多措并举形成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提升景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助推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提升改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的不均衡性,应明确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对症下药。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位于陕西、宁夏和甘肃的部分地区,也就是黄河干流中游段和渭河间的三角形区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