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勇、刘宇: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7)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和真正的碳市场不同之处在于,碳排放总量指标的“交易”实质上是通过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实现碳排放指标的地区间优化配置,为地区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更多的可选途径。
除了不同地区发展阶段有所差异,不同行业发展阶段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如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的阶段后,我国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品需求增长放缓,将有望在近期达到碳排放峰值。再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拉动电力需求增长,尤其是城市化对服务业和建筑物运行、数字社会建设和汽车电动化对电力需求增长有显著作用,但由于国家大力支持水力、风力、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非化石能源利用成本持续下降,电力行业脱碳化步伐加快,因此电力需求增长和发电结构优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于发电行业碳排放量变化。在全国碳排放总量目标的约束下,不同行业应根据其生命周期特点和影响因素明确其碳排放控制路径、制定行业碳达峰方案,实现各行业协同总量控制。
3. 探索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目标管理制度
目前对于能源燃烧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能力非常薄弱,监测手段非常有限,需要将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我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管控范围。
这就要求,首先要依托各级政府“双碳”统计核算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支持和碳排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建立符合技术规范的温室气体清单常态化编制工作机制,积累各地温室气体清单历史数据,筑牢全口径温室气体减排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对不同类型的温室气体开展减排潜力评估。针对工业生产和稻田种植等具有刚性特点的排放过程,重点分析各类产品产量变化趋势;针对农用地管理、畜禽养殖等具有可选减排路径的排放过程,重点分析减排技术发展和成本变化趋势。根据丁仲礼院士关于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的论述,能源需求端节能措施可使碳排放由多变少、能源供应端结构调整可使碳排放从有到无,而只有固碳端碳汇能力提升措施才能使碳排放由正转负。因此,非能源温室气体目标管理尤其需要重视碳汇能力评估,针对林业和海洋碳汇过程应重点分析进一步提升碳汇能力的空间,评估负碳手段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
最终形成包含全部主要温室气体种类的总量控制目标,结合能源碳排放总量长期控制目标、不同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可行性和经济性,探索全口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和管理制度,为推动各种低碳、零碳、负碳革命性技术的突破,以及制定气候中和路线做好部署。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