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晓星x郭春宁:动画人类学何以可能?(4)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富晓星x郭春宁:动画人类学何以可能?


动画纪录短片《隐藏》用动画形象塑造难民儿童。图片由作者提供
富晓星:我非常喜欢这部动画,它做到了传统实拍影像所不能做到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虚实结合。它的旁白来自现场访谈,采用动画和实拍影像结合的方式把小孩做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角色,观众会一下子记住动画塑造的孩子可爱的大眼睛形象。然后在谈到实际生活场景时,又配合了很多纪实影像,实拍影像和动画影像穿梭交织,视觉冲击力非常强。
第二是突出了动画形象塑造的优势。动画的主角是一个难民儿童,我能理解导演为什么会用动画来塑造其形象,这涉及人类学范畴中的伦理保护原则,即拍摄者要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和权益。对于一个一旦身份暴露就会面临被驱逐出境危险的难民儿童,他们选择不让其以真实面貌出镜是出于对他的保护,但声音的在场和叙事情景又保证了某种真实性基底。
第三,动画纪录把孩子的动作行为描摹出来,在回忆其所遭遇的残酷社会境遇时,适时地采用了实拍影像,这种多种材料或多种影像的混合给观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另外,在这种多元混合中,实际上还呈现出一手的调研资料,这种现场采访和录制情景的展现不仅活灵活现,也突出了人类学视野中田野工作的重要性。
郭春宁:是的,我觉得它也提出了一种机制,即隐藏的田野。通过难民叙事的纪录现场,突出了动画纪录的优势和特色。而除了以动画塑造角色,保护难民儿童的真实身份,导演也用动画角色的形态塑造了自我,即一般纪录片中的“拍摄者入镜”,这种特殊的“入镜”不仅突出了难民的记忆视角,也揭示了更为复杂的叙事机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导演将“动画镜头”对准正在向难民儿童提问的自己:“你觉得我应该做什么?”孩子说:“我不知道。我已经和很多人说过了,但是没有人能够帮到我们。”最终,孩子的大眼睛凝视录音带的两个圆形卡槽,这既是一种图像的对位,也是一种隐喻和激发。
富晓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奴隶》(Slaves)揭示了南苏丹的儿童奴隶问题,你怎么解读这部作品?
郭春宁:我觉得它更强调译者的翻译过程。观者从中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纪录设备—纪录者—叙事者—转译者—旁观者”这个系统,体会到难民记忆的叙事机制和揭示过程。录制者(recorder)本身作为一个前景的表演者(actor),也在进行身份的转换和语言的转译。同时,在这种难民救助和让他们发声中,也凸显了翻译人员和医生的重要作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