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寻隐·学林纪丨写真山之形:从“山水图”、“山水画”谈道教山水观之视觉型塑(下)(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峯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37]
论者引上文 “众峯如相揖逊”云云,与《富春山居》画中蠕动不绝的连绵山峦相印证(图 37),指出其以即兴式、时而有未完成感的笔墨,表达山脉及水口正在生成的活泼生气。[38]山水真气,溢然纸上,变化无穷。如此看来,黄公望之所谓 “写真山之形”,与道教真形图对山岳之气的诠释相比,虽然笔法、造型不同,但是其对 “气”及 “变化”等概念的强调却是一致的。无怪乎晚明邹之麟在画后的题跋, 将《富春山居》与《五岳真形图》相提并论,认为 “彼五岳有真形图,而富春亦有之”,[39] 俨然在提醒后世观者,要了解此画的山水真形,不应拘泥于富春山的表象,而应体会画中蕴藏的真气。 

洞天寻隐·学林纪丨写真山之形:从“山水图”、“山水画”谈道教山水观之视觉型塑(下)


图37 黄公望,《富春山居》细部,元代,1347-135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富春山居》的道教画意,还可从受画者及作画者的道教身份加以衡量。[40] 画末黄公望之自题表明此画乃赠其道友郑无用(郑樗)道士的私人礼物。[41] 郑无用曾任上清宫正一派道士,与黄公望同为全真派南宗金志阳的弟子。[42]此画既为道士所作,理应反映道教的视觉。画中村落的位置,都聚集在山峦水域相交的龙穴之处。而缠绕山脚、水波荡漾的 “活水”,[43]亦取代了郭熙《早春图》中的 “锁其腰”的烟气,成为画中山水 “真气”之代言者。画中点景人物,包括一倚栏观鹅的文士及载浮于一叶扁舟上的渔父,或许他们就是隐居在此 “小洞天”、 “不知身世在尘寰”的隐士。[44] 由此看来,《富春山居》的道教画意之一,即在呈现一个理想的道教洞天福地。以此画作为赠与郑道士的礼物,也十分合宜。
黄公望从1347年即开始创作《富春山居》,至1350年画作尚未完成前才在卷末自题表明待画完成后将赠此画给无用师。有鉴于此,若要了解此画之道教画意,除了从观众的角度来思考,更重要的应是从黄公望作为一云游道士的心境去揣摩。高荣盛认为黄公望入道后的种种云游经历,包括 “十年淞上筑仙关,猿鹤如童守大还”、 “往来三吴间,开三教堂”、 “晚爱杭之筲箕泉,结庵其上将为终老”、最后 “归富春,年八十六而终”,[45] 在符合了金代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1113- 1170)为全真道士所写的《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对 “真云游”之定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