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蔡萌丨造境:“景观摄影”的新意义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编 / 者 / 按
“行望山河——张克纯作品展”于2019年10月25日至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行。作为长期关注景观摄影的艺术家,张克纯常以与宋画有微妙联系的表现手法来记录中国的山水及人文景观,表达他对人类及被人类改造了的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有人工改造痕迹的景观显得宏大壮观,置身于其中的人物则显得渺小模糊。“(《溪山行旅图》)画中一纵行旅从山下树丛穿过,其人物与山川的比例关系,曾深刻地影响了张克纯的摄影画面。但这,只是他摄影创作的一个表象。”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部副主任蔡萌在展览前言中如是形容张克纯作品中山川与人物的比例关系。作为最早在国内引入“景观摄影”概念的策展人之一,蔡萌先生在接受《信睿周报》专访时直言,张克纯给景观摄影补充了新的意义。
蔡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行望山河——张克纯作品展”策展人
张克纯,《向沙漠抽水的人》(2011)
您在展览前言中提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对张克纯摄影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呈现大比例空间和小比例人物,您认为张克纯是“通过现实景观寻找内心图景的‘造境’”,怎么理解这个说法?
蔡萌:中国画讲究“造境”,画中的景观很多并非来源于现实,而是源于内心。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文人画采用的是一种内观性的表达方式。在现实中,人类所能触及的物理空间是有边界的,但内心空间是无限的,能突破很多层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说中国传统文人画是在做一种“造境”,即在做一种内心图像,或一种主观化了的、对画面进行再造的精神空间。在张克纯的照片里,似乎也有相似的表达。虽然其作品中的画面来自现实,但我觉得他在拍摄时把自我的内心投射到了画面里。尤其是张克纯对传统文人画有自己的理解,他在过去的访谈中也多次谈及《溪山行旅图》及宋画对他的影响,同时他一直在北方行走,对北方山水中的浩然之气有所感受。在《溪山行旅图》中,空间(比如画中的山)和人物的尺度比例拉得特别大,这就使画中的人物显得渺小,自然中的山显得很庞大,以此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有一种对神性的呈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