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蔡萌丨造境:“景观摄影”的新意义(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蔡萌:社交媒体时代的摄影艺术创作这个话题挺重要的。今天,在我看来,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书写和表达。今天若要你回忆上一次拿笔是什么时候,记忆可能都很模糊。拍一张照片、配几个字发到朋友圈,是如今大多数人的日常表达。随写性、日记性、秒看和瞥见,这是今天日常表达的特质,它甚至开始左右人类的行为。
再回到摄影本身。我认为手机在50年后一定能进入摄影史。iPhone4以来的手机一定会进入摄影史。如果我们去找一本不论是讨论摄影史还是摄影文化史的书,开篇都会谈摄影术,讲当时的照相机和摄影技术,这很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进程的节点。20世纪初,柯达发明的布朗尼(Brownie)相机(也叫柯达方箱)进入了历史,因为它改变了之前的摄影行为——它十分便携,slogan(口号)是“你只需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自此之后的摄影史似乎就不大谈照相机了,主要还是围绕着作品和摄影艺术家在往前推进。50年后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手机应该是摄影史写作里被提到的另一台照相机,因为它给人类行为和摄影行为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导致了观看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古代,日常书写是用毛笔写短笺,比如王羲之的作品。后来,这些作品成了经典,成了人们争相模仿、学习、建立审美的东西,人们就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探索。
之后有个别审美造诣较好的人由此发展成为文人画家,画山水画、文人画。中国古代的“书画同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日常书写”到“书法艺术”再到“文人画”,这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媒介逻辑系统。但我不知道今天的这种日常表达有没有可能形成下一环。
在今天的媒介现实里,这种日常书写和表达对整个人类的影响比较大,但对精英摄影的影响可能不大。人人都有照相机,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是这样的。这就好比当年钢笔(或自来水笔)被发明出来后,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和诗人。其实恰恰在这样的环境下,“天才”的价值反而被凸显出来。我觉得最后还是要回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做的那个判断:好天赋比好主意重要。当然,对于这个时代,当代精英摄影师和艺术家是回避不了的。除了处理与物理的空间现实和内心的精神现实的关系外,他们还需要思考怎么处理和媒介现实的关系。
过去20到30年间,我觉得摄影是在退化的,似乎走到了一个行将就木的阶段,“摄影”已经从一个动词变成了一个名词。在摄影刚被发明的头50年,至少是头20年吧,也就是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谓的那个“摄影的黄金时代”,每一个做摄影的人对摄影都有一种ambition(雄心壮志),希望用摄影来做一切,探索它的可能,把它应用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商业、刑侦、艺术等各领域。当时的“摄影”是有活性的,它看起来是个“动词”。但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30年里,“摄影”慢慢被名词化了,它失去了那种动力。例如,我们今天经常谈论的摄影艺术大师还是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杰夫·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