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蔡萌丨造境:“景观摄影”的新意义(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这有点像中世纪以来的教堂:在巨大的穹顶和空间中,人显得渺小;当在这个空间里行走时,人便会产生对空间和神的敬畏。这也是一种“造境”,通过建筑来拉近人与神的距离,制造神性的空间。同样,当你站在《溪山行旅图》前,你也会产生一种离神更近了的感觉,这是通过画面里的“造境”传递出来的。我认为张克纯的画面里也有“造境”,因此这次布展我把他的作品放大来呈现:几张特别定制的作品高达三四米。由此,通过改变作品的尺度及观众面对作品的关系,把张克纯作品中类似宋画的意境和主观性的“造境”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作品里的更多丰富细节和层次也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专访蔡萌丨造境:“景观摄影”的新意义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在张克纯的代表作《山水之间》和《北流活活》系列中,渺小的人常常呈现出一种超然观看或漠然凝视的状态,您怎么看张克纯景观摄影作品中的人?
蔡萌:处理其景观摄影作品中的人时,张克纯常让他们呈现出一种“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刻意面对镜头摆出的姿态。当然,这可能是张克纯有意而为之的,但他让被拍摄者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状态里,而不是面对照相机进行矫情的表演。在他的作品中,人和画面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关系,是长在一起的,而非割裂的。
“山水”是中国人的审美和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符号。您怎么看张克纯作品中的现代化“山水”及其景观摄影中的中国性?
蔡萌:张克纯和我聊过,他希望通过他的最新作品《中国》系列找到景观摄影里的中国特点,或说希望在他的作品中对中国性和当代性做出比较个人化的一种表达。从我的角度看,在过去十年中国艺术家对景观摄影的实验中,张克纯的作品是比较成熟的,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认可的。张克纯和这场实验中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中国传统视觉经验中去寻找视觉资源,并将之带到他的景观摄影创作中。
您早在2006年就开始探讨“景观摄影”这一概念,如今您对“景观摄影”的定义有新的思考或补充吗?为什么说景观摄影是“对本土当代艺术与现实关联的探讨在新维度上的重返”?
蔡萌:“景观摄影”源于德国摄影中的“新现实主义”和杜塞尔多夫学派,大概在2000年初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运动加快传入国内,中国摄影师开始用这种方式去关注城市的变化。在国内是我最早开始提这个概念的,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对它做了界定。但和西方之前对这个概念的定义略有不同——在我的定义里,中文表达为“景观摄影”,英文表达为Spectacle Photography,spectacle指的是“景观社会”(Society of Spectacle)中的“景观”,没用landscape(风景)。Landscape更多地指自然风光或风景,它使用的范围太宽泛了,界定不了人工化、城市化,以及现代性的“景观”,所以我借用了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景观”——spectacle。你也可以把这个“景观”理解为“人工化了的奇观”,总之它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紧密伴随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