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之解析(11)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系词现象表明,存在论问题对的阐释产生了何等深入的影响,反过来,“判断”的概念又通过其引人注目的反冲对存在论问题产生了何等深入的影响。[系词]这一纽带摆明了:首先是综合结构被当作自明的,而且综合结构还担负了提供尺度的阐释功能……只要陈述和存在的领悟是此在本身在存在论上的存在之可能性,那么,无论“是(在)”在语言上以其自身表达出来还是以动词词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是(在)”及其阐释终归是要同存在论分析工作的问题联系起来。(53)
而到《形而上学导论》中,这个作为系词的Sein(ist)才真正脱胎换骨。海德格尔说“是”这个词通常被认为是“不确定的”或“空的”,但其实“这个‘是’(ist)毋宁说规定着‘存在’(sein)这个不定式的含义与内涵,而不是反过来……陈述包含着‘是’。但由于这个陈述,这个作为范畴的逻各斯,成为了有关存在的法庭,因此陈述就由从属于它的那个‘是’来规定存在(Sein)了”(54)。他还从中区分出ist[是]的四种含义:与变化(Werden)对立的停留(Bleiben)、与假象(Schein)对立的常例(Immergleichheit)、与思想(Denken)对立的现成性(Vorhandenheit)、与应当(Sollen)对立的当前(Vorliegen),它们总的来说都属于“在场”,即[实体](55)。
我们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模仿康德的四类范畴即量、质、关系和模态的影子。而海德格尔认为它们都出自系词ist,但它们并不是康德所说的“知性运用的条件”,而成了一切知性或自我主体的本质。
然而,海德格尔由此而使自己化险为夷了吗?他真地通过逻辑系词而过渡到他自己一直在追问的存在本身了吗?显然还没有。他的“是”的四种含义所揭示的还只是“在场”、“实体”即存在者本身,而且看不出比康德的四范畴构架高明多少。如果他有兴趣,他所能做到的极致顶多也就是像黑格尔的《逻辑学》那样,推演出更加多得多的(存在着的)范畴(56)。但他写《形而上学导论》的时候(1935年),对黑格尔还不是很熟(他1938年才开始认真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和《精神现象学》),而且即使他能够做出一个范畴体系,也仍然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既定框架,即所谓用存在者遮蔽存在。所以,他必须另想办法。这样,在他看出康德的模态范畴仍然没有能够解决“可能是和现实是的区分的根据何在”的问题之后,受到谢林的提醒,就注意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 76中的一段话(57)。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