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之解析(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所谓“存在论上的”(本体论上的)谓词在康德看来只能是形式逻辑的逻辑谓词,所以他才提出对“上帝存有(Dasein)的本体论(ontologische)证明”的反驳,也就是对上帝现实存在的逻辑证明的反驳。康德不说对“上帝存在(Sein)的证明”的反驳,因为这用不着反驳,它只是一种纯逻辑的命题。如果现实中“没有上帝”,则上帝是否“是”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说什么都不会自相矛盾。所以,要反驳的是上帝是否现实地存在即“存有”(Dasein)。海德格尔连这一点都没有搞清楚,居然把前批判时期的命题“存有根本不是一个谓词”不假思索地改写成“存在‘根本不是一个谓词’”(45),继而又把批判时期的命题“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等同于“存有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并把“存有”说成一个“先验的(存在论上的)谓词”,也就是一个有关“自在之物”的谓词。
根据这样的糊涂观念,海德格尔重温康德的“存在论题”中有关“存在……只不过是对一物或某些规定性自在的本身的肯定”一语,恍然大悟道:“按照《纯粹理性批判》的语言,‘物’(Ding)现在是指客体或对象。客体作为认识的客体,它的‘某些’规定是并非实在的规定,是存在的模态。”(46)就是说,原来康德所说的“存在(是)”就是指的模态范畴,特别是其中的“现实存在”范畴,即“存有”(Dasein)!
但光是这样说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模态范畴形式化、抽象化或“非实在化”,以便把它们与赤裸裸的“存在本身”捆在一起。海德格尔采取的办法就是忽略掉这些范畴对经验条件的依赖,而单把这些依赖关系本身的形式提取出来。于是,三个公设就成了“可能性是:与……相一致;现实性是:与……相联系;必然性是:与……相联结”(47)。被省略掉的都是经验性的条件,这就使这些范畴不再像是“实在的谓词”、因而和“存在(是)”本身接近。但这样理解的范畴还是康德的范畴吗?这只是一些形式逻辑的技术规则而已。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曾对这些知性规则作了这样的定位:
既然知性是规则的源泉,它自己按照什么规则行事呢?
因为毫无疑问:除非按照某些规则,我们就不能思维,或者就不能使用我们的知性。但是,我们又能够单独地思维这些规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离开它们的运用或者抽象地思维它们……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把我们必须仅仅从对象借来的一切知识放在一边,仅仅对一般而言的知性应用进行反思,那么,我们就发现了知性应用的这样一些规则,它们在所有方面并且不考虑一切特别的思维客体,绝对是必然的,因为没有它们,我们就根本不会思维。因此,这些规则也能够先天地,亦即不依赖于一切经验而被看出,因为它们不分对象,仅仅包含着知性应用的条件,不管这应用是纯粹的还是经验性的。(48)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