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之解析(1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但这并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致思方向,他的目标是跳出这种形而上学。他自以为从康德的反思概念中可以看到“进入主体性的通道”,并经过这种主体性所立足的“作为肯定的是”而窥探到存在本身的秘密。所以,“只要这种反思作为先验的反思并不直接指向客体,而是指向客体之客体性与主体之主体性的关系,因此只要反思主题本身作为上述关系已经是一种与思想着的自我的逆向关系”,那么我们对这种“是”的反思就是“关于反思的反思”(70),它眼看就要突破逻辑学和认识论的束缚而让存在本身的本体论破茧而出。但这已经完全脱离康德哲学的语境。因为康德的先验反思与逻辑反思的区别正在于它不是单纯的逻辑判断形式,而是“直接指向客体”的,否则怎么能叫做“先验逻辑”?离开对象性和可能经验的领域,这种反思就只能在形式逻辑的圈子里转来转去,怎么能够抵达本体论?但海德格尔仍然要借康德的名义来说事,他说康德的存在阐释的主导词“存在与思想”,“现在更清晰地在其更丰富的内涵中说话了。
然而这个主导名称在其决定性的意义中还是昏暗的。因为在它的公式化的措词中隐含着一种必须得到考虑的模棱两可(Zweideutigkeit),存在与思想这个名称不应当只是标志着康德对存在的阐释,而应当命名构成全部哲学史进程的那个基本特征”(71)。显然,他在这里把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理解为这样一种与康德已毫无关系的“模棱两可”:在整个哲学史中,“存在与思想”的命名从巴门尼德开始就是具有歧义的,但我们又不能采用技术性的态度来(从逻辑上)分析这些语词,而必须对这种歧义抱开放态度。“在必要的审慎和对道说之关联的洞见中倾听语言之道说,就能够给出对思想的事情的暗示。”(72)只有通过这样一种对“暗示”(Winke)的倾听和领会,才能够打破语词的遮蔽,而问到后面一直隐藏着的、直到康德也“没有进一步提出来的问题”,这就是分四个层次来展开“究竟何谓存在”之问。
这四个层次是:1.可以从表象来规定为设定和被设定性的存在,即通常讲的实在、存有或客观存在者;2.可以用形式和质料的结构来肯定的存在,即反思到系词“是”的模态;3.“以双重主词形态出现”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与谓词相关联的命题-主词,另一方面是作为与客体相关联的自我-主体”,即逻辑主词和认识主体的存在;4.拉丁文的subiectum(主项)和希腊文的(基底)所规定的存在,也就是“在场状态”(73)。据说康德的存在论题涉及到所有这四个方面,其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持续在场意义上的存在”(74),但他始终没有问一个“究竟何谓存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