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评|西方视野里的杜甫:“最广大的同情和最高的伦理准则”(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杜甫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会吸引……20岁到70岁之间的任何读者。”宇文所安不断回看从前忽视的诗,产生新的感觉。“一个读者必须到达一定的人生阶段,才会充分理解某一首诗。不同面貌的杜甫适合不同的情绪,而且随着一个读者的变化而变化。”
宇文所安对杜甫不吝溢美之词。“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评判,因为正像莎士比亚在我们的传统中,他的文学成就本身已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认为翻译杜甫的诗最难的是找到对应的语气,因为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语气,“翻译者一定要理解一个唐朝读者‘听到’的一首诗是什么样的”。可能一首诗已经读过100遍,但读到101遍时,才突然顿悟其中的幽默或深度,感受到它“听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即便是汉语里最简单的几个字,翻译起来也毫不容易。宇文所安以“鸟飞空”举例,可以解读为“一只鸟在天空中飞翔(a bird flies in the sky)”,也可以是“一群鸟在天空中飞翔(birds fly in the sky)”。
bbc纪录片主要采用了洪业、宇文所安、戴维思和华兹生四位译者的版本。若要讲述杜甫的生平故事时,他们就引用洪业的译本,因为他的译本更像散文。那些完整朗诵的诗句则选用其他三位的译本,为了更符合英语的效果,片中还对诗句进行了删减和顺序调换。“希望杜甫不会介意!”伍德说。
“当然,中国的语言和欧洲很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用时态来携带意义,而中文里这通常被省略——所以翻译不可避免地损失了一大部分诗人的声音。”伍德说。
有人认为英译的诗句失去了原诗的节奏韵律。曾祥波认为:“在翻译时刻意照顾所谓‘节奏韵律’这类见仁见智、标准不一的因素,既困难重重而众口难调,还很容易走向打油诗似的油滑,不如以散文方式翻译,朴素直接的力量更符合杜诗本质。”
牛津大学华裔学者刘陶陶向多布斯讲解《春望》时,竭力想让她明白“国破山河在”如何用寥寥几字就传达如此丰富的意涵。这加深了多布斯因不懂中文而无法阅读原诗的沮丧。
不过,这令她想起采访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资深女演员朱迪·丹奇时,后者曾对她说,“虽然斯特拉福德小镇(莎士比亚故乡)已经改变,但那片土地的轮廓依然保留”。多布斯感叹:“译成英语的‘国破山河在’同样引起了真实的共鸣”。
“情圣”杜甫
拍摄《中国故事》期间,伍德和摄制组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电子《清明上河图》时随机采访中国游客,问他们最喜欢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大部分人都说是唐朝。“大多数答案不仅仅是因为文化、艺术和诗歌——当然它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更是因为中国在那时走出了世界,欢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到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