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评|西方视野里的杜甫:“最广大的同情和最高的伦理准则”(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伍德提到了唐朝佛教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中西文化交融对整个世界历史产生影响。这也使得750年代的衰败非常戏剧性——“这是让杜甫成为真正伟大诗人的关键节点,他生活其间、经历痛苦,并写下诸多诗句。”伍德说,“伟大的艺术家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创作。”
他把安史之乱称为“文化哀伤”,如同欧洲陷入一战一样——1915年,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一书中指出,人们会为了理想和文明而哀痛,就像失去深爱的人一样。伍德说,“如果一个文明有如此高远的理想、了不起的成就,之后却陷入了一战或安史之乱那样的恐惧中,恐惧就会影响一切。”
刘陶陶认为这正是杜甫从一位“好诗人”转变为“伟大诗人”的节点。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战乱、漂泊和饥荒之中,留下了大量叙写苦难的诗歌。伍德用莎士比亚描述的李尔王来类比,“当统治被破坏、国家被摧毁,李尔王知道了什么是‘孤苦无依的人’。”
多布斯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选为她最喜欢的杜甫诗,这首诗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丧子之痛,最后竟能转变为对更底层大众的同情:“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小而言之,是杜甫一生出处行事、精神心迹的完整叙述;大而言之,是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及衰的命运的‘在场’写照。”曾祥波认为,“因为与‘历史’的完美结合,杜诗超越了文学评判标准的范围,成为衡量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甚至一切时代的道德标准。”
杜甫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虽然为官的理想破灭,但伍德认为杜甫通过诗歌,“比任何皇帝都更深地建构了这个国家的价值观”。
多布斯最欣赏杜甫一生中所做出的改变,虽然出身于显贵家庭、辉煌时代,“但周遭的世界分崩离析后,他用人道和正直的方式做出了回应。今天我们在全世界见到逃离战争和贫穷的难民,杜甫的文字提醒我们,每个无家可归者的人生、家庭和梦想都能在顷刻间倒塌。他理解普通人的困境。”
伍德在片中感叹,把杜甫评价为最伟大的诗人是局限了他的地位,在西方没有任何类似的人物“不仅仅可以展现自己的情感,还能象征整个文明在道德上的感悟能力”。
bbc纪录片介绍了杜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伍德把李白和杜甫粗略地比作“酒神”和“日神”,这两位古希腊神分别象征着狂喜、失控和理性、秩序。
刘陶陶认为,和物我两忘的李白相比,“杜甫则更关注人和人的关系和如何按照儒家伦理来生活,特别地,你必须对君主和你选择的领导人尽忠,领导关系在儒家伦理中非常重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