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寻隐·学林纪丨写真山之形:从“山水图”、“山水画”谈道教山水观之视觉型塑(上)(3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63] 余欣将道教的入山信仰放在中古时期的所谓出行信仰来讨论,见余欣:《神道人心 : 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页 330-337。笔者感谢复旦大学博士生谢一峰的意见。
[64]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藏》,册 28,页 235。
[65] 见李丰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快读》,页 294-360。
[66] 有关镜子与道教及相关神异功能之研究,参考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成都:巴蜀书社, 2004年),页 134-200;范淑英:《隋唐墓出土的古镜:兼论隋唐铜镜图文的复古问题》,收于巫鸿、朱青生、郑岩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二辑,页 271-301。
[67] 此类符字型五岳真形图在唐宋时期只见此一例,其他现存的例子皆为明清时期之作,且多数为以碑刻的形式立于各名山。明清时期符字型五岳真形图的风行也反映在一些画作、随身饰品等,见 Li-tsui Flora Fu, Framing Famous Mountains: Grand Tour and Mingshan Paintings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52-164.
[68]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如何用镜揭露老魅真形有生动的描述:“又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又老魅若来,其去必却行,行可转镜对之,其后而视之,若是老魅者,必无踵也,其有踵者,则山神也。”见(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藏》,册 28,页 236。
[69] 这方面的视觉材料其实很丰富,占据了道教视觉文化的主流,值得今后继续作更细致的研究分类。关于符印的研究,见萧登福:《道教星斗符印与佛教密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3年);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1996 年 9 期,页 267-301;Poul Andersen, “Taoist Talisman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Tianxin Tradition,” Acta Orientalia 57 (1996): 141-152;李远国:《论道教符箓的分类:兼及符箓与中国文字的关系》,《宗教学研究》,1997 年 2 期,页 39-52;李远国:《符箓的种类与结构》,收于陈耀庭、张泽洪编:《道教仪礼》(香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