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一生的内容:我读加缪《局外人》(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局外人》是按照这个线性发展的么?不是。在第二部分,“杀人”作为小说的核心事件被加缪给彻底舍弃了。事实是,在整个第二部分,小说和默尔索杀人没有构成任何关系。
那么,第二部分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法庭在证明和杀人案无关的六件事: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到底有没有哭?默尔索在母亲的停尸房有没有喝咖啡、抽烟?葬礼之后默尔索有没有和他的女朋友玛丽游泳、看喜剧电影和做爱?小说到了这里已经完全失控了,它已经从第一部分的叙事脉络当中彻底分离了出去。这次“分离”构成了文学史上最为严重的一起叙事事故。这部小说最终跑偏了,可以说,《局外人》就是一个翻车的现场。
现在的问题是,这篇小说真的跑偏了么?如果我们一定要说它是一个翻车的现场,那么,我们的依据,或者说,它的参照系统,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依据,或者说参照系统当然是现实主义小说,严格一点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我们也许要停下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批判现实主义了。毫无疑问,批判现实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物质、商品、财富是空前的,足以把人类自己给吓一跳,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这么多的财富该如何分配呢?结果是骇人的,正如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所揭示的那样——工人阶级给资本家生产了“财富”,给自己却生产了“赤贫”“疾病”和“丑”。这是严重的异化。批判现实主义要直面的其实就是这个。表面上看,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所处理的依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可骨子里,不是,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物”。是“人与物”所带来的新“现实”,是“人与物”之间所隐藏的公平与正义。我要说,这是文学史的一次巨大的革命,也是文明史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这个巨大的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启蒙运动赶走了“上帝”、赶走了“皇帝”,使“人与神”“人与皇权”的关系终于让位给了“人与物”的关系。这个太了不起了。因为在处理“人与物”关系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无与伦比的贡献,狄更斯,还有巴尔扎克,他们成了19世纪上半叶最“正典”的穷人——他们共同的敌人是贪婪、吝啬和金钱。严格地说,他们的思想其实是逆潮流和逆时代的,他们的精神资源反而回到了“上帝之爱”。借用我朋友的一个说法,他们的写作是“背对上帝”的。所谓“背对”,其实就是“代表”。这就是为什么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大多采用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也就是“上帝视角”。在这个话题下面,最极端的例子也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给“作家与时代”留下了说之不尽的话题。此处不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