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丨张祥龙:艺术是痛苦的暂时解脱——叔本华、尼采与音乐(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世界作为表象”是叔本华第一部书的主题,也是他的第二本书(《作为意愿与表象的世界》)的前面部分所讲的。关于这个主张,以前的西方哲学家讲得不少,贝克莱等唯心主义的思想家都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本身没有什么真实,只是在对我表象时才能存在。所以贝克莱说“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即是被感知。康德则说我们能认识的只是现象界。所以叔本华的书刚开始卖得差,他把最精彩的讲意愿的部分放在后面,前面讲表象的部分让人们觉得没什么新意似地。他说表象世界服从造就科学与知识的四个规律,大致为根据律(因果规律)、认知律、存在律、动机律。这里不详讲了。后面讲的意愿就大不一样了,那才是他的思想特色所在。这个思想的来源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但康德讲的“自在之物”是不能被认知的。
▲
《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初版扉页
1819年
叔本华对康德极为尊重,但有他独到的发展。他的思想可以粗略地看作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和伦理学说再加上印度思想的一种结合。他认为这个“自在之物”并不是完全不能被认识,只是不能够通过那些“律”和“根据”被我们认识。表象只是现象,而世界的根本或“自在之物”则是人的意愿。这个意愿完全不能被还原为现象和现象的规律。但恰恰就是它堪称我们整个表象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根源。这个意愿还受印度思想中的“摩耶(maya)”的影响。摩耶是一种幻化的力量,一切世界现象出自它的现象化的魔力。所以,意愿是这么一种东西:它是世界现象或幻象的根源,是人能够在脱离一切根据律、一切表象的情况下还能够直接知道的,通过自己的身体意求而显现的。
这个意愿首先是一种没头没脑地要生存的意愿。人在完全不考虑前因后果,也不考虑外界事物的存在时,也能够体验到这个东西。在叔本华看来,要生存的意愿的真实性超越于一切现象世界中可理解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盲目的。比如我为什么抽烟?我就爱抽!为什么爱她?我就爱她!所以希腊人说“爱情是盲目的”,跟这个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它和我们生命中最深处是相通的。照叔本华说是一种赤裸裸的自在物本身,先于一切规定,还先于主客的分离,只是一个要生存。但如果世界从根子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愿在主宰着,在不断发动着或幻化着,那么这个世界是个什么世界?在叔本华看来,它是个痛苦的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意愿本身“总在要着”,是一个无止境、无真实目的的追求,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法被满足的,一旦满足了就无意愿可言了,按“唯意愿论”就是无现象、无意义可言了,这不可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