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丨张祥龙:艺术是痛苦的暂时解脱——叔本华、尼采与音乐(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所以缺乏是永恒的,而满足永远是暂时的,意愿得到的满足永远像人们扔给乞讨者的剩饭,用它来延续生命,以便接受更多的痛苦。所以意愿是一个不断的“I will”,从根子上就是一个偏离、一个错位。人生如果从根儿上就是这样的,那么它在什么时候是幸福的呢?幸福永远是表面的、短暂的、虚假的,而不幸才是长久的。
这里可看出他受印度思想的影响,它对人生痛苦的敏感是异乎寻常的,所以印度是宗教的渊薮,产生过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渡你脱出苦海的宗教。
▲
胜义佛雕像
公元8世纪-公元9世纪,20.2 x 13.4 cm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样一个意愿的世界总是动态的、不满足的、不安的、沸腾的,只是一个趋向,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得到的东西上。爱一个人时死去活来,真正得到后又觉得幻影消失了。它跟我们的人生体验是直接相关的。这是这个流派的重要特点,跟传统的观念化哲学可不一样。传统西方哲学眼中的本原世界是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跟人生感受没什么直接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跟佛家做个对比。大家都知道佛家最基本的四谛(四个基本原理)——苦、集、灭、道。头一个就是讲苦谛:人生是苦的。为什么?因为整个世界在佛家看来,它的基本安排本身就是错位的:“求不得、爱别离、憎相会”。这个错位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内在的。也就是说:“求不得”不只是说你想求的东西得不到,而主要是说,你能求得的东西就变成了不是你真想要的了;另外,“爱别离”不只是说相爱的人不得已要别离,而更是说,不别离,不隔着一段让你难受的距离,你就爱不起来。至于“憎相会”,不是说人们相互憎恨,而是说因为相会,比如申请同一个职位、住到同一个宿舍,所以彼此憎恨,“冤家对头”,对头的正是冤家。所以按佛家说法,人生之苦是根儿上的,你跑不掉的。这跟传统基督教的讲法(可以靠信仰上帝脱开罪与苦)和很多西方乐观主义的看法,比如黑格尔讲的“绝对精神经过辩证的发展不断地升华”的进步观是大不一样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