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丨张祥龙:艺术是痛苦的暂时解脱——叔本华、尼采与音乐(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艺术中,我们进行一种直观,直接观看这个理念。柏拉图思想有神秘主义的一面,它认为我们认识理念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理性,但还有一个方式,就是通过艺术,通过迷狂的经验,也就是神秘主义讲的那样一种与更真实存在者直接相遇的经验。按照叔本华,在艺术中,我们直接地沉浸于对意愿的直接客体化形态——即理念——的观审之中;由于你完全沉浸其中,在这个瞬间,你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和世界的区别,于是就在此“嗒焉似丧其偶”(《庄子·齐物论》)、忘怀得失中解脱开了意愿对你的控制。你不再意愿某个东西,你完全和这个理念融合成一片。这种艺术体验使你脱开让你痛苦的“求不得”的状态,进入无意愿地直观的认知,观看意愿客体化这幕戏剧的演出。这时你是一个旁观者,不是在苦海里浮沉的受煎熬者。个体的人已被遗忘,我们只是作为那一个看世界的“世界眼”而存在。
但是,只要这种观看又被意愿打扰,有了某个念头,感到某种人事关系,做起某种功利的算计,这个魔术就完了,人就又回到根据律支配的表象界。这时候我们就不再能认识理念,而只能认识服从因果关系的个别事物了,我们就又回到由根据律管着的痛苦世界。

纪念丨张祥龙:艺术是痛苦的暂时解脱——叔本华、尼采与音乐



文徵明《赤壁赋》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31.4 × 675.9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水一下去,石头露出来,人生的崎岖不平也就出来了。这又有点像《庄子·逍遥游》一开篇讲的:艺术的激情一上来,乘长风而上九万里,任你自在逍遥游,但这鼓动者、托浮者一旦没有,你就搁浅了、胶滞了,只能按根据律一步步爬行。这里艺术的地位提得很高。而人之所以能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因为我们无非就是意愿,我们能与意愿直接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直接相遇,能被这直观俘虏,进入一个迷狂入神的状态,嗒然而失小我,获得艺术的经验。所以他讲“艺术是人生的花朵”[1],尽管这花长在毒刺里,像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讲的“情花”。

纪念丨张祥龙:艺术是痛苦的暂时解脱——叔本华、尼采与音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