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唐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以上几首诗,作者都没有留下年龄,也没有留下事由,我愿意相信是年轻的学郎所作,就在于这些诗都任意而胡闹,骂人也不留分寸,略知押韵就率意甩酷,更接近未成年人的口气。即便自励,也可以很随意,如:“青青河边草,游如(徐俊《敦煌诗歌残卷辑考》校作鱼)水舄舄。男如不学问,尔若壹头驴。”这首诗在敦煌遗书里至少有五六本,首句可以追溯到《古诗十九首》,接写游鱼水中也还连贯,第三句讲出大道理,男子应该读书讲学问啊,如果不这样,还真不如一头驴!末句画风大变,又不押韵,但孩子肯定喜欢这样的比喻,更喜欢以这样的比喻来互相攻击,其中有无限乐趣。至于押韵,“韵是何物”(史思明语)?随便吧。
六、余论
读者读罢以上文字,一定会有所困惑:你讲的这些,是唐诗吗?今日家喻户晓的那些唐诗,那时候有人读吗?为什么你不加以讨论?你举的这些学郎诗,总觉得思想平庸,艺术粗糙,都是一些最家常、最世俗的想法,有什么好呢?
读者的这些感觉都是事实。上举大多数诗,都来自敦煌藏经洞,封闭于十一世纪初,绝大多数出于唐人手笔,应该没有问题。学郎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较含糊的概念,年龄多数为十多岁,不排除有人过了二十岁仍自称学郎。这些学郎的家庭出身也相差很大,本文为叙述方便,尽量将之简化。不排除其中部分作品为原创,但相信多数仅属传抄,且不大容易区别。
应该说明的是,唐诗的民间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作品,各时代看法不同,就算在唐代,文化发达地区、高度掌握文化的人群,与边地的一般民众,显然会有很大不同。如果藏经洞在长安大慈恩寺有所保存,存诗的质量与敦煌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敦煌的学郎,以及教授他们的老师,大约就是这样的水平。他们的阅读范围并不太广,他们的生活目标世俗而平常,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他们的局限,但也正是这一点最特殊而可贵。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下层普通民众的所思所虑,看到他们的文化追求及所达到的程度。他们可能是伟大时代的落伍者,也可能是任何时代在基层生活的普通的少年、普通的民众。因为有这些平常的作品,再读那些大诗人的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作品可以如此的立体而多元,丰富而日常。
本文选自《诗唱大唐》,陈尚君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