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1970年代作家,他们的声音为何不惧时间直抵未来?(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语感、情怀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魏微《乡村、穷亲戚和爱情》

16位1970年代作家,他们的声音为何不惧时间直抵未来?


我之爱读魏微的小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语感。《乡村、穷亲戚和爱情》是魏微的一篇代表性作品,某种意义上,我甚至将它看成是整个“70后”作家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魏微以她一贯的语感,以她的善良、诚恳与朴素,为我们讲了一个哀痛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哀痛,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的穷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品中的“我”。乡村的穷困浩大无边。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在繁华无比的假象之外瞩目于贫穷,书写贫穷,真的是让人十分尊敬。
但是我说这篇作品是整个“70后”作家的代表作,则是因为其中的“我”。毫无疑问,“我”有来路,也有血脉,“我”甚至在对这些来路与血脉一度嫌弃后重又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而作为这种认同的象征,就是“我”对陈平子的虚幻与唐突的“爱情”。与以往一样,这段“爱情”很必然地无果而终。我们发现,无论是对“土地”,对“乡村”,还是对“穷亲戚”,甚或是对自己的“爱情”,“我”都未能建立起足够切实与深入的关系,这是不是“70后”作家同样也存在的精神问题呢?在此意义上,真的也令人哀痛。

16位1970年代作家,他们的声音为何不惧时间直抵未来?


女性写作的公共承担金仁顺《松树镇》
前几年在关于王安忆和魏微的文字中,我曾讨论过她们的写作与时代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希望她们能对历史有所介入,并对时代性的公共问题有所承担。但是在后来,我逐渐感觉到,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样的要求过于苛严,也似乎有点错位。实际上,我更愿意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读到更多的诗意和更多的优雅。但在后来的诸如迟子建和葛水平等人的小说、郑小琼和蓝蓝等人的诗歌中,我却不断地读到我们这个时代广大民众的令人震惊的残酷生存,而金仁顺的《松树镇》,则仍然是致力于此。
《松树镇》中的人物主要有两批:一是来此拍片的“我们”;二是“松树镇人”。这两批人物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性格很突出地有所不同,但也构成了明显的对照。正是在这种对照中,“松树镇人”的近乎黑暗的生存才被我们所认识。他们不甘于自己的命运,不甘心像作品中所讲述的左拉见到的那匹老马,在黑暗中劳苦终生,迫切地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过金仁顺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女性。在她笔下的女性中,我们很容易为孙甜的命运而慨叹和感动,但那个“老板娘”,则应该引起我们同样的注意与关切,正是她们,构成了形形色色无数的“松树镇”中女性命运的两种典型和代表。金仁顺的关怀与她的承担,更加突出的,还是在女性。如果说,女性写作还应该有着公共承担,那这样的承担,才似乎显得更加适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