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性死亡”?(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智族GQ:去年在豆瓣上一个叫“社会性死亡”的小组火起来,把这个词带入了大家的视野,最初在小组里这个词其实是用来形容一种尴尬的状态,“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刘能:尴尬是最低级别的形象受损。比如你在一个很隆重的场合不小心放了一个屁,并且被别人注意到了,超出了别人对你在这个场合形象的预期,它的确会引起社交上的不适,但不涉及对你本质的判断。

什么是“社会性死亡”?


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简介
智族GQ:为什么在现实中这么尴尬的一件事,大家反而愿意在网络上主动去发帖讨论呢?
刘能:因为自嘲有时候也是很重要的社交技术,它涉及到在小群体里如何建立起恰当的自我形象。网络上的约束环境和现实中是不一样的,网络亚文化的文化期待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强调真实性,对吧?我如果符合了你对真实性的期待,那底下“哈哈哈哈”的回复,就由惩罚性的嘲讽反而变成了褒义的使用。这个和凡尔赛文体模式有点像,我非常谦卑地吹牛,反而变成一种社交的技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时候冠冕堂皇的、正常的要求,不一定被亚文化所接受,而有时暴露自己真实的、看起来跟主流价值观有不同的、有距离的社会性特征,可能引来的不是集体的惩罚,而是集体的欣赏。
智族GQ:我看到有一个与“社会性死亡”对仗的词,叫“数字化生存”,这两个词的对比也很有意思。
刘能:因为成为被评论的对象是有条件的。人家如果不知道你是谁,就无法评价。以往你的社会性评价是身边人给你的。正是因为现在的“数字化生存”,我们才能有几亿人、几十亿人同时看到这一则新闻。所以说“数字化生存”带来的可评论性的增加,是我们现在说的这种“社会性死亡”的前提。

正当的,与暴力的
智族GQ:当“社会性死亡”被广泛使用之后,它频繁地出现在网络热点话题当中,含义也在发生改变,而且惩罚的意味也越来越突出了。
刘能:早期它是非本质性的评价,隐含了亚文化的赞赏性,后面慢慢又转型了。我认为“社会性死亡”最根本的含义是一个建立、重建道德话语的手段和方式,“社会性死亡”的典型案例,往往涉及到重新构建起一个道德谴责的对象,而这个谴责的对象一定是具有社会学含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拥有不同的价值立场的舆论行动者,正在通过“社会性死亡”这种方式重新界定道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