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19)
2023-07-14 来源:飞速影视
许钦文译《卖火柴的女儿》有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评论多重经验的李长之曾因为“对于儿童的关切”,而令周作人“印象最深”,“最有同感”(《论救救孩子:题长之文学论文集后》,载1934年12月8日《大公报》,署名“知堂”)。他在编著《北欧文学》(商务印书馆,1944年)时设有独立的章节介绍过安徒生,推崇其作品“又不止是年幼无邪的儿童的恩物而已,就是已经失去了童幼的成人也读了爱不忍释”(见该书第二章《丹麦文学》第七节《代表岛屿地带之梦幻的敏感的大童话家安徒生》),倾倒之情溢于言表。在《童话论》(收入《批评精神》,南方印书局,1943年)一文中,他详细阐述了童话中的情绪表达“往往是起伏而往复的”,犹如诗歌具有节奏和韵脚。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举了三部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例,代表“艺术童话”的《卖火柴的女儿》也在其列。
他指出故事中的小女孩数次擦亮火柴,就是遵从了“往复和起伏”的规律,“火柴一明一灭,都给小女孩点幸福,幸福马上却消失了,但是最后才是真的永久的幸福”。读者随着这种节奏时忧时喜,可以体验到出乎意料的别样趣味。而童话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特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儿童的天性本来就接近诗,所以“从根本上欢迎重复的韵脚似的叙述的,在他们的创造的探险的心上,是最爱接受起伏的调子的,可以振起他们灵敏的喜悦和恐怖之同情”。他围绕这篇童话的叙事结构及其功能、成因所做的探讨尽管还不够谨严细密,但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不少启迪和思考。
李长之《童话论》周作人在《安徒生的四篇童话》(载《国闻周报》第十三卷第五期,1936年,署名“知堂”)里说起安徒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遭受过许多有失公允的指控,“但是,那些批评在中国倒是不会被嫌憎的,因为正宗派在中国始终是占着势力”。他为此忧心忡忡地说道,“安徒生在西洋的命运将来不知如何,若在中国之不大能站得住脚盖可知矣”。随着时移势易,倒真是被他不幸言中,安徒生童话——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内——确实招致了许多非议。正像一位读者观察到的那样,“人们见着它,开始摇起头来,更有人说它只有‘艺术’的美色和香味,却没有实际的教育效益;甚至有人说它的色香会毒害一般年轻的游客”(铮《安徒生童话的教育价值》,载1936年9月16日《申报》)。让人尤为愕然惊诧的是,有些苛责居然来自原先的部分倾慕者。在刻画小女孩悲惨遭遇之余,安徒生又为她铺排设置了各种美妙的幻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