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5)

2023-07-14 来源:飞速影视
说到小女孩“再擦一根燃之,彼身竟坐于万年枝下”,译者还不得不随文添加注解,交代这里是指“耶稣圣诞木,借译曰万年枝”。这样的译文对一般读者尤其是儿童而言,无疑就显得迂曲生涩,与周氏译文所要竭力呈现的平易如话的风格迥然不同。周作人曾批评使用文言来翻译安徒生童话,无异于“把小儿的言语,变了大家的古文,Andersen的特色,就‘不幸’因此完全抹杀”(《随感录(二四)》,载《新青年》第5卷第3号,1918年)。将这段评语移用过来,恐怕也不算是吹毛求疵了。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持续推进,此后不断涌现出大批白话译本。为了消除普通读者的疏离感,译者们往往会对个别细节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比如周作人的译文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小女孩整日奔波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到了天水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儿》(载1933年10月5日《校风》第82期)里就成了“她不能有一个铜子儿”,黎宗原译《一个卖火柴的少女》(载《苍中校刊》1934年第2期)则说她“身上还是没有一个铜元”,赵家舜译《卖火柴的女孩》(载《广东儿童》第5卷第2期,1943年)又称“也没有人给她一个铜板”。经过这样的转换,就比较容易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即便照着西文直译,有些译者也会推己及人地替读者着想。陆士豪译《卖火柴的女孩》(载《新民》第1卷第5期,1931年)在此处作“她还没有卖去一个辨士的火柴”,当即随文指出,“辨士”是“英国铜币,值十二分之一先令”。
熊大桐译《卖火柴的小女孩》(载《建国月刊》第1卷第2期,1947年)在这里作“也没有人给她一个辨士”,也进一步解释道,“辨士Pence为英国之币名,相当于我国的‘分’”。借助这些提示,即使是初次接触西方作品的读者,大概也不至于产生太多的隔阂感。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陆士豪译《卖火柴的女孩》不过通观早期的各种白话译本,整体质量依然良莠不齐,并不尽如人意。有些译本存在明显的错谬疏漏,缺乏精益求精的推敲琢磨。例如周作人的译文在开篇时说小女孩“光着头”,本来就已经容易滋生歧义,而到了陆士豪的译本中,居然称小女孩是“秃头的”,可是后文明明又提到“雪花飞到她卷在颈项边的麻色头发上”,浑然不觉叙述时的上下抵牾。张家凤译《卖火柴的小女儿》(收入《安徒生童话全集》,启明书局,1940年)讲到小男孩拿走小女孩丢失的一只鞋子,“他说这可以当作玩偶的摇篮用的”,根本没有认真推想,四处游荡的穷苦儿童哪会有什么玩偶?靖宇译《卖火柴的小女孩》(连载于1934年12月8日、15日《津中周刊》第112、113号)则莫名其妙地把这个小男孩变成了“一群小孩子”,还嚷嚷着“当他们将来自己有了小孩时,足够做摇篮用的啊”,不知道到时候这一只鞋子究竟该如何分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