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和身份谜题:中国乐队的“本地化”之路(4)

2023-09-10 来源:飞速影视
悖论在于: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非本土化”吗?虽然“本地化”不可以和“中国化”划上等号,但“非本地化”的取向,难道实际上不就是另一种“本地化”的呈现吗?从“非本地化”的国内乐队的尝试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必须将乐队文化进行“本地化”的必然:因为在这个“圈地自萌”、“野蛮生长”的封闭性小众文化圈子里,乐队的生存只取决于听众——本地的听众。在纯粹依靠本土听众的国内乐队氛围里,“非本地化”的创作可能就是一种“本地化”。
因此,既然有因为风格和观众需求而演唱英文歌词的“非本地化”乐队,那么同样就有无数满足本土地域观众的、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乐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地域乡土精神史”的特征同样在中国独立音乐版图内颇为明显。坚持上海话歌词,讲述上海市民生活的“顶楼的马戏团”;风格多元混杂,但以四川宜宾方言为主要特色的“衣湿”;浓郁的西北生活风格的“低苦艾”;西安本土的方言乐队“黑撒”;结合县城工人生活、海丰方言和闽南地方戏曲的“五条人”;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的“九宝”、“杭盖”等等,近乎不胜枚举,熟悉国内乐队的乐迷可随手画出一幅大致的“中国乐队地域地图”。

“野蛮生长”和身份谜题:中国乐队的“本地化”之路


五条人乐队这些地域风格鲜明的乐队也可粗略地分为两个方向:即以方言歌词、地域生活的主题为主,还是以民俗特色、民族音乐风格为主。前者偏重于歌词文本,也更加与本地绑定,较难培养地域之外的受众;而更多将精力投入到如何将民俗特色和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与乐队“四大件”相结合的乐队,更具有超越本地受众的可能性:毕竟在相当程度上,音乐的语言是不分国界的。在这一类乐队中,我们又不得不再次提到“中国摇滚的一支奇葩”二手玫瑰乐队:一如东北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强势缩影,来自东北的二手玫瑰是中国地域文化乐队的最典型代表,甚至是中国乐队“国际化”、获取世界范围内声誉的一大案例。
“二手玫瑰”与“葬尸湖”:世界音乐的身份谜题
无论是依据本地受众的需求创作“原汁原味”“非本地化”的音乐,还是扎根于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国内乐队大多数都囿于本地,很难走出国内语境。固然一支乐队能否获取世界范围上的成功需要众多因素,并且乐队文化已经不再是欧美流行文化的主流使得这一成就的达成更加困难,但是作为舶来品的乐队文化历经在中国二三十年的发展,“走出去”依然是不少创作者的愿望:在这个问题上,“二手玫瑰”与“葬尸湖”两支国内乐队分别用相似但又有本质差异的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然而,在世界音乐的版图之上,他们同样也必须面对身份认知和民族文化位置的永恒谜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