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为何令人疲惫,以及我们该怎样应对它(8)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晚点》:还有什么在居家隔离状态下,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办法?
丁若水: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有限条件下可以做什么。比如,给自己的一天订一个明确的作息计划。虽然不见人不出门,但也要认真地刷牙洗脸,制造 “我的一天开始了” 和 “我的一天要结束了” 之类的仪式感;每天都安排至少一件能带来价值感或意义感的事,然后完成它;也可以有一些适度的活动,最好有一个明确的活动量;还要注意照料饮食健康。

疫情为何令人疲惫,以及我们该怎样应对它


修复心理创伤的过程很漫长
郁之虹,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社工专业讲师、“伴行社工” 志愿团队发起者
《晚点》:您完整经历了武汉疫情,当下武汉人的心理状态怎么样?
郁之虹:我把武汉的经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求生存”,很多人需要床位和核酸,想活下去。第二个阶段 “求生活”,想解决封控期间的生活问题,比如购买物资。第三个阶段 “求复原”,也就是武汉人和这座城市从灾难中复原。第四个阶段 “求融合”,人们希望能重新回到过去的状态中;康复者希望摘掉标签,重新融合到过去的社会群体中,可以说武汉现在仍处于这个阶段。
有的康复者一度失去工作,被周围人排斥,以前的朋友也不再来往,在融合期,我们要帮他们去掉污名、重建社会网络。
《晚点》:您做的 “‘一路同行’ 哀伤服务超市项目” 被称为 “我国第一次有实证数据支持的、群体哀伤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的尝试”。可以讲讲你们的研究成果吗?
郁之虹:一般来说,心理创伤发生头半年后,只有 20%-30% 的人还处在哀伤状态里,我们称为 “延长哀伤障碍”。我们在 2020 年 8 月、2021 年 2 月和 2021 年 6 月分别做了三次 “延长哀伤障碍” 测试。
我们有两个发现。
一是,经过两个阶段的心理干预后,短短 4 个月,“延长哀伤障碍” 患者比例由 44% 下降到 12.5%。可见,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降低 “延长哀伤障碍” 的关键性因素,但其有效性需要以深度信任为前提,否则很可能收效甚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