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葬礼:“九十年代诗歌”的幽灵与祛魅(13)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王东东:章斌兄讲得很精彩,他指出了文学史叙述权力的问题。其实盘峰论战,就是一场“五鼠闹东京”式的猫鼠游戏,猫鼠一窝,一丘之貉。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在九十年代文学史家已经成为了诗歌皇帝,然后划定一个范围,说这几个诗人就是“御猫”,于是引起了于坚、韩东等“五鼠”的不满(众笑)。这种对话语权的争夺,其实体现的是九十年代的诗歌精神和社会道义精神的堕落。这些都是以前诗人的出场方式,很有策略性,甚至诗学方法、精神和技艺也为策略性所绑架。然而现在,我们还是应该专注于诗学的建构,基于诗学原理并且朝向诗学原理来讨论问题。另外,章斌具体地从写作运思和内潜的层面,同时基于杜甫所代表的诗史传统,谈到什么是历史精神和历史诗学,还有后面谈到的伦理诗学和他者的视角,这些都是诗学原理层面的建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九零后、零零后年轻诗人,包括理论家、批评家,所受的教育是历史上最好的,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完全有可能促成新诗史上最具原理性的讨论。
下面有请青岛大学的冯强老师发言。

漫长的葬礼:“九十年代诗歌”的幽灵与祛魅


会议现场冯强:刚才章斌兄提到,中心主义的主体性幻觉使诗人远离了文明。我顺着这条思路说,并且尝试将历史意识进一步引申至文明意识。文明意识仍然是一种历史意识,当然是一种更长时段的历史意识,这里只是策略性地重新命名一遍。我主要围绕西渡的三个文本展开讨论,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一位九十年代诗人身上的“非九十年代”因素。1998年,西渡有两篇文章发表,一是《历史意识与90年代诗歌写作》,二是《重提“修远”》,从发表时间看,《重提“修远”》早于《历史意识与90年代诗歌写作》,但实际的写作时间(1997年11月)晚于后者(1997年3月)。《历史意识与90年代诗歌写作》将“九十年代诗歌”与“历史意识”关联在一起,并以此作为九十年代诗歌区别于八十年代诗歌的主要特征,而“本土化”“个人写作”“中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叙事性”等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对“历史意识”的期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