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葬礼:“九十年代诗歌”的幽灵与祛魅(21)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技术多样性告诉我们,一定要发展出不同于技术逻各斯统治的另一种技术,而将诗歌作为历史性机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以反对控制论机器的全面统治。好,时间到了,我先说到这里。

漫长的葬礼:“九十年代诗歌”的幽灵与祛魅


会议现场亚思明:张伟栋老师追溯了八十年代以来历史诗学的发展过程,强调“历史意识”是诗歌的核心,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的“合成”。尤其现在智能时代构成人机联合,技术逻各斯控制了我们的主体,让我们丧失了想象和感觉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困境之一。怎么去解决这个困境呢?就需要重新对历史观念有所建立。其实伟栋老师所谈的这些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的,而是世界范围内现代艺术所面对的整体性危机。奥地利学者汉斯·赛德尓迈尔(Hans Sedlmayr)在《艺术的危机:中心的丧失》中预见世界文明的未来可能性存在两种模式:其一,“新的世界文明将发展我们时代的一些极端形式,至少发展它们所体现的关于人性的观念。这意味着它将摈弃人文主义,这不仅体现在狭义上的人文主义,而且,它将在最广泛、深远的意义上摒弃它”;第二种可能性在于,“我们当今的艺术所象征的情境,只是一个过渡性阶段…
…我们星球的科技方面的统一发展将为另一文明所取代,那是人类的内在世界,它将重建真正的关于精神和灵魂的文化,人将再次实现自我的统一,人类将再次回归他本真的自我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预测的提出实际上关乎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时代,它是“元宇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网络热词不断发酵并酝酿下一场科技革命的当下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科学进步不断刷新人类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必也将带来文学气质的改变,因为“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就像各民族的神谱一样,自动地反映出了其宇宙感的不同层次”,这也正是我们“未来诗学”的语境之一。

漫长的葬礼:“九十年代诗歌”的幽灵与祛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