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理性的胜利(10)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正因为道德法则,人才得以摆脱自然律的束缚,被提升到一个自由崇高的新世界——理知世界,或曰“德性王国”,任何人类爱好、感情等等感性的东西都是不必要的,需要理性法则来约束和压制。
康德的表述既沉重又压抑:“这种慰藉不是幸福,甚至也不是幸福的最小部分。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遭遇到它,甚至也许就连这样一种处境的生活也不希望有。然而他活着,并且不能忍受在自己眼里配不上这种生活。所以这种内心的镇静对于一切可以使得生活快适的东西只是否定性的,……这是对某种完全不同于生活的东西的敬重的结果,与这种东西相比和相对照,生活连同其所有的快意毋宁说根本就没什么价值。他仅仅只是出于义务还活着,而不是由于他对生活感到丝毫的趣味。”
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真正动机,无非是道德律本身。因为它让我们发觉自己的超越性实存,自己的崇高性,从而在人心中有了对更高使命(至善,上帝等)的敬重与遵从。
2、至善概念的辨证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道德律规定意志,通过它自由选择完成义务要求,促进至善,这是一个先天理性概念,感性世界没有对应物,其实也是纯粹理性的一个理想,但却具有实践意义,它包括两个要素:第一要素“德性”和第二要素“幸福”,二者是不可逆的因果关系,德性是因,幸福是果。
在康德看来,人们只关心幸福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关心自己是否配得幸福,即德性,两者应有精确的配比,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德行去匹配他已有的幸福,那他的这个幸福就是暂时的,错误分配的,甚至严格说来根本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成了荒谬,因为他的一切对至善毫无促进,也不可能有价值,不过像命运开的一个玩笑。
3、实践理性的两个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
康德认为,没有灵魂不朽这个前提,至善对有限的人类来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义,道德律也将显不出任何神圣性,因为人们很容易不是把它看成宽纵无边,对人的意志毫无约束而令人感到怡然自得,就是看作过分严苛,让人神经过于紧绷,目标无法达到,人却走向狂热,在神智学的梦呓中完全迷失了自己,结果与至善南辕北辙。
“对于一个有理性的但却是有限的存在者来说,只有那从道德完善性的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无限进程才是可能的。”
德性法则的世界也被基督教描述为上帝之国,只有上帝存在,这个至善对人们来说才有实现的希望。康德一向认为道德才是宗教的基础,而不是相反,所以上帝概念从起源上来讲不是物理学,即不是思辨理性概念,而是道德学概念,上帝更不是感官对象,所以对上帝的爱(感性的)也是不可能的,那将是宗教性狂热,违背了理性法则,需要纯粹理性的管理与规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