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格丽克|李雨轩:“会爱的那部分,会死的那部分”——格丽克的死亡之诗(5)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但应追问的是,格丽克通过化身为珀尔塞福涅,是否真的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不然。诗人在《画眉鸟》一诗中写道,“我想你睡一会儿,/你就沉入到来生的恐惧之中”(121页)。实际上,这首选自《阿弗尔诺》的诗虽名为“画眉鸟”,但依然遵守整部诗集的规律,即保持与珀尔塞福涅的隐性关系。珀尔塞福涅虽然不断“重生”,但也同样地不断“死去”,她的宿命没有终结,恐惧依然俘获着她,让她无法脱身。她真正渴望的或许尚在无尽的未来:
在生生世世之后,也许有什么变化。
我想最终你可以看到
你想要的东西——
那时,你就不再需要
第二次死亡和返回。(122页)

纪念格丽克|李雨轩:“会爱的那部分,会死的那部分”——格丽克的死亡之诗


格丽克,1968年。

那么,格丽克的诗中是否还蕴藏着其他超越死亡的途径?细细推究其诗,真正引起她疗愈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被动的,即以自然的永恒性、不变性为参照点来观照人类,并在这种观照中消弭人类的有死性所造成的创伤。在《棱镜》这首思索爱的诗中,诗人却忍不住关注那“湖水的声音”,“抚慰的、非人类的/湖水拍打码头的声音”(54页)。在《望远镜》一诗中诗人写道,“你不是一个有身体的生命。你像群星存在那样存在,参与着它们的寂静,它们的浩瀚无际”(119页)。还有《阿弗尔诺》一诗的片段:
那时他明白了大地
并不知道如何哀悼,而是将要改变。
然后,没有他继续存在。(117页)
自然在这里显示出第二重意蕴,不是为人类提供美,而是与人无关。它广袤无垠,无欲无求,不依赖于人,也不馈赠于人。但这本身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意义系统,只有同化于自然,参与群星的寂静与浩瀚,人类才能体验到这种意义:不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是将自己融贯到浩渺的宇宙和自然之中,安顿自己的内心。格丽克对自然的这两重建构,本身就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心理关系的深刻揭示。
第二个方面是主动的,即从人的有死性中建构积极性。在与诗集同名的诗作《阿基里斯的胜利》中,诗人对阿基里斯(Achilles)进行了一种存在论意义的思考。在希腊神话中,阿基里斯是凡人珀琉斯与女神忒提斯之子,乃是一个半神。史诗《伊利亚特》正是由歌唱阿基里斯的愤怒开始的。阿基里斯在特洛伊战争中的英勇显示了他作为“神”的一面,而他的愤怒和同情则表现了他作为“人”的一面。也正是作为“人”的这一面,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