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格丽克|李雨轩:“会爱的那部分,会死的那部分”——格丽克的死亡之诗(6)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在营帐里,阿基里斯
整个人儿都在悲痛
而众神看到
他已经是个死人,一具牺牲
因为会爱的那部分,
会死的那部分。(318页)
在诗中,明明阿基里斯仍活着,正哀悼着帕特洛克罗斯,可诗人为何写众神看出他“已经是个死人”?这是因为众神的眼光超越了时间:阿基里斯的同情已经揭示了他作为“人”的存在,而人与神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死的,而神是不朽的。在这里,格丽克将她诗歌的两个主题——爱与死做了链接:人之所以会死,乃是因为会爱。或者反过来说,人之所以会爱,乃是因为会死。爱与死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两者都作为人的本质要素,彰显着人的尊严和痛苦。
这里可与许多现代理论产生对话。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死亡构筑此在的本真性之基,强调了死亡的“向来属己性”(Jemeinigkeit),也即死亡构成了此在的独特性所在([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276页)。围绕于此,列维纳斯将他者之死确立为第一性的,欲唤起自我对他者的责任意识;德里达则将“属于自己”的死亡作为建构独异性的责任主体的基础。这些影响深巨的理论向我们昭示着,死亡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积极因素,作用于活着的生命。事实上,唯有正视死亡,甚至把死亡作为人类命运的馈赠,才能真正发掘死亡的正面价值。
德里达非常关注“幸存”这一概念,这是以死亡为尺度对生命所做的全新界定。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格丽克的立场?格丽克在《回声》一诗中听到“沉默”向她答复:“如果你的灵魂已死,那么/你正活着的是谁的生命?/你什么时候变成了那个人?”(65页)这一质疑是如此掷地有声。格丽克唯一不能否认的,是她还活着这一事实本身,即使在死亡的悬临与威压之下。这个活生生的、独异性的身体性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灵魂、一个主体,它应承担起生者全部的快乐、痛苦、责任和尊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