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态与相(7)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楞次—伊辛模型表明,哪怕是最简单的相互作用,都足以使物质产生不同相。从后续的临界理论反观,这一结果的背后是临界点处关联长度无穷大,使得研究者在此可以忽略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而聚焦于长程序形成机理。二战后的统计力学模型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强调数学可解性而牺牲物理真实性,这是因为真实物理系统的相互作用过于复杂,因此必须依靠少数平衡了现实性和可解性的模型来理解相变,楞次—伊辛模型就是其中的范例。在这一过程中,“态”被“相”逐渐取代,铁磁材料的研究拓展了“相”的外延,基于微观相互作用的研究范式更随着“相”的使用而流行,但“相”的内涵以及“相变”的解析本质,人们依然没有认识到。
04
相变的解析本质:杨—李理论及现代相变理论
1952年,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于Phys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两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大题目都是“statistical theory of equations of state and phase transitions”。其中,第一篇文章的小标题为“theory of condensation”[31],他们提出复数化配分函数的思想,并由此建立了李—杨零点及热力学极限的概念。第二篇文章的小标题为“lattice gas and ising model”[32],主要针对楞次—伊辛模型及与之等价的格气模型(lattice gas)的演算,得出磁体系零点分布通用的李—杨圆定理[32]。这两篇文章,加上之前的准备[30],使得两位先生完成了相变理论中于笔者看来在数学上最美的篇章。当前教科书对其介绍浅尝辄止,一般仅涉及热力学极限,但零点理论首次阐明了相变的解析本质这一点往往强调地不够。
我们知道,配分函数等于系统各微观状态的指数加和,这一形式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物理内涵,李政道与杨振宁两位先生最先注意到了这点。不失一般地,考虑了一个体积为V、化学势为μ 的单原子气体开放系统,体系自由能函数为G=E-TS pV μn,系统粒子数n可变。其巨正则系综配分函数写作:

物质的态与相


第一个公式是关于所有不同微观状态组(E, n)的贡献求和,我们关注粒子数的变化,将前半部分对不同能量态E求和,得到Zn(V, T),此即固定粒子数下系统的正则配分函数,进而可得后半部分。简记y=e-βμ,an=Zn(V, T),并注意到该式中n取整数。第二个公式右式就是一个数学上标准的以y为元、an为系数的N阶多项式。利用代数基本定理对其进行多项式分解,即可得第二行最终的表达式。其中yi (i=1,⋯,N)是该多项式在复平面上的N个零点,满足Ξ(yi)=0。由于自由能正比于配分函数的对数,对不同外场求各阶导数即可得相应性质的系综平均,故当取实零点使得Ξ(y)=0时,自由能和各阶导数均出现发散行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相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