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旭鹏:全球思想史的兴起与作为“织工”的历史学家(1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Why China Did Not Have a Renaissance - And Why That Matt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2019)。这本书体现了当前西方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全球文艺复兴”研究。彼得·伯克曾经指出,文艺复兴不能仅仅视作西欧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场运动,体现了古代与中世纪、欧洲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欧洲与非欧洲地区的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也提倡过“文艺复兴”的运动。虽然在名称上有所关联,但中国“文艺复兴”的内容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并不一致。这场运动吸收了西欧“文艺复兴”的理念,但将其放在了中国的语境中,并结合自身传统文化对之进行了重新诠释。因此这本书也很好地体现思想和观念的纠葛状态。张旭鹏研究员认为,第五种类型是全球思想史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思想的纠葛在全球概念史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例如中国和西方都有“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如何体现两者在翻译上的等值性,其实就体现了中西思想之间的纠葛。
还有,西方的“科学”概念是如何取代中国传统的“格致”概念,这背后的思想纠葛很值得关注。特别是,近代中国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是经由日本引入,这种中西日之间复杂的三角形关系,也很好地体现了思想纠葛的特点。
最后,张旭鹏研究员以“作为织工的历史学家”(historian as a weaver)作为此次讲座的结语。这一比喻由美国文化史研究大家卡尔·休斯克(Carl Emil Schorske)在其名作《世纪末的维也纳》()中提出。休斯克指出,历史学家在研究一种文化现象时有两条主线:一条线是“垂直的”(vertical)或“历时的”(diachronic),即这种文化现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条线是“水平的”(horizontal)或“共时的”(synchronic),即这一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历时的那条线是经线,共时的那条线是纬线。历史学家就像一个织工,用“经线”和“纬线”去织一块“布”。与此同时,历史学家还需要向其他领域的学者学习,借鉴他们高超的“织布技术”。这样,历史学家才能“织”出一块经久耐用的“布”。
借助这一比喻,张旭鹏老师认为在全球思想史的研究中,历史学家也应像一个“织工”那样,既要从历时的角度了解思想或观念的来龙去脉,又要从共时性的角度了解这一思想或观念在跨国、跨语境中的横向发展。同样,研究思想史的历史学家也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丰富自己的研究。只有这样,思想史家才能书写出一部经久不衰,让人铭记的全球思想史著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