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旭鹏:全球思想史的兴起与作为“织工”的历史学家(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讲座︱张旭鹏:全球思想史的兴起与作为“织工”的历史学家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面对这样的危机,1982年一批重要的思想史学者在康奈尔大学召开了一次会议,总结了思想史研究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当前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会后,他们出版了文集《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
Modern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 Reappraisals And New Perspectives
,1982)。张旭鹏研究员认为,这部文集是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绕不开的经典著作,是思想史处在转型期的反思和展望之作。文集中的许多作者后来都成为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大家,当时他们都正当壮年,在思想上处于成熟和上升期,对思想史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烈的认知和判断。比如,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当年37岁、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k LaCapra)43岁、马丁·杰伊(Martin Jay)38岁、汉斯·凯尔纳(Hans Kellner)37。唯一年长些的是54岁的海登·怀特,他写了篇 对全书的总结性文章。张旭鹏研究员以文集中重要的五篇理论文章为例,分析了思想史所经历的危机,以及为应对危机而作出的回应。
张旭鹏将《现代欧洲思想史》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提炼,大致有以下四个。第一个是思想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思想能否脱离社会?多米尼克·拉卡普拉提出:思想史是否必须被视为一种纯粹的社会史或文化史,还是有其自身的逻辑?第二个是“上层文化”(high culture)与“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关系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它让我们思考在对思想进行社会史研究时,应当关注上层文化、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第三个是关于文本和语境的关系问题。为了应对昆廷·斯金纳语境主义,拉卡普拉重新强调了文本的重要性,认为重新思考思想史的关键在于更为深入地阅读文本,诉诸语境并不能解决阅读文本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另外,他认为文本本身也具有一种历史性,文本自诞生以来便不断地被附加了许多新的东西,文本仍然值得深入分析和阅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