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命在于身心“趋衡”(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对于上述三种病,道教认为皆有其治疗方法,而其治疗的总原则,则是趋衡,即保持人体五脏之气的平衡。例如,第一种“时病”的治疗之法,遵循的就是趋衡的原则。因为“时病”的造成,主要在于时不调,使身体不适而成病,如不能于春、夏、秋、冬四季适时调节寒,暑、温、凉,造成身体或阳大过而阴不足,或阴大过而阳不足,若要对治,前者当以凉治之,后者当以温治之,这里所体现的治病法则就是趋衡,通过使人体阴阳平衡,来使疾病被去除。
道教关于人体生命存在,持一种生机论的观点,认为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存在着两种活动:一是身体物质器官的机能性活动,此则谓之身;另一种则属于意识和精神的活动,此则谓之心。人的生命存在,绝不仅仅只是肉体器官的功能作用,同时也是心灵、意识、精神的活动展开。
对于如何保持人的心理平衡,道教据以为义理基础的道家学说曾对此作过很多探索。道家认为,有一种上善的境界,这种境界和一般的善有所不同。如果要勉强对之加以解说的话,这种上善的性质就好比是水,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水对于万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哺育万物、利益万物又从不居功自傲,不与万物争利,心态安然而平静,如深渊之水如明镜般趋于平衡,无有波澜。水的这种趋衡的性质,可以用来形容道的上善境界。道家看到当时的天下大乱,就是因为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了心理失衡,表现在外,则是对土地、人口、财物的争夺,由争夺而有战乱,因战乱而天下杀戮不断,灾殃连连。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子》提出一种理想的人格,它具有善利万物、心静趋衡、处下不争、因势利导、随时而行、仁爱万物、诚实守信等品性,就好比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七十八章)
《老子》上善若水的理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我们以金元时期全真道祖师太古真人郝大通与栖云真人王志谨为例,来说明此问题。在如何保持人的心理平衡问题上,郝大通继承其师王重阳的思想,认为修行人要注意修自己的心性,通过降伏自己心中的种种不良情绪、惩忿窒欲,才能使自己心态平衡。人的心理之所以失去平衡,就在于其欲望太过,要对治这种太过的欲望,应采取办法,降伏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使之趋衡而达成健康。《郝太古真人语》云:“修真之士,若不降心,虽出家多年,无有是处。”修行人要以清净无为为宗,要忘优绝虑,知足常足。修真之士通过降心,才能明心而见性,养命以成真。在《语录》中,郝大通提出,修行人之所以不能降伏自己心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在于其心理存有各种心病,他并列举了修行人容易犯的五种“心病”:第一种心病,指见他人取得成就,自己不肯向人低下参问,反而对人心生怨谤;第二种心病,指心生恶念,损人善缘。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