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三代之治的经纶大法|刘梦溪(8)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洪范》第五畴为:“皇极,皇建其有极。”孔颖达《疏》释之为:“皇,大也;极,中也。”则“皇极”即是大中。而“皇建其有极”,就是立其大中。孔安国《传》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则“大中之道”,虽出之于第五畴,又是整个九畴的总体之“义”,兹可见“大中”之大也。第五畴的本文又写道:“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意谓:在上者立其大中之道,也需要以大中之道来施教于民,让庶民也懂得“敬用五事”,“以敛聚五福之道”。
此处既示“五事”,又标“五福”者,是由于“善”藏之于“福”,有善存焉,“敬用五事”才会有福报。以此上上下下都能够依中道而行,而且慢慢形成每个人的习性,使中道之义化入到貌、视、听、言、思之中;“化”到了此种境界,民众就不会有放肆过火的行为,也不致结为朋党,甚至连“比周”也不容易有存身余地了。“比”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周”是君子的道义之交。故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此处“皇极”之本文,将“比”和“周”都视作不守中道的表现,似有偏颇,透露出孔子之思想和“六艺”之义理之间前后的联系与区别。孔颖达《疏》归结说:“民有安中之善,非中不与为交。”“善多恶少,则恶亦化而为善,无复有不中之人,惟天下皆大为中正矣。”则“皇极”不只是阐述了中道的理则,亦复是中道之赞歌矣。在“中道”的问题上,孔子并没有执于一而不二,当中道不得而行的时候,他也曾退而求其次,但在“中道”作为精神理念,其对社会人生和良性的政治秩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这一点上,孔子从没有动摇过。
《尚书》研究者对“皇极”一语的诠解,后来亦有不同理解。孔安国《传》和孔颖达《疏》以大中之道释“皇极”,宋以前基本都认可此说。北宋四子之张载、程颢,对以大中释皇极也表示认同。张子写道:“极善者,须以中道方谓极善,故大中谓之皇极,盖过则便非善,不及亦非善,此极善是颜子所求也。”其意甚明。明道也说:“在《洪范》之九章,一曰五行,次二曰五事,统之以大中,终之以福极,圣人之道,其见于是乎!”苏东坡也说过同样的意思,曰:“古之所谓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故亦曰皇极。”王安石也说:“既协之岁、月、日、星辰、历数之纪,当立之以天下之中,故‘次五曰建用皇极’。中者,所以立本,而未足以趣时,趣时则中不中无常也。”以上诸儒都没有对孔安国《传》的解释提出异议,唯至南宋大儒朱熹始表示质疑。他在《皇极辨》一文中写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