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自拍的故事(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图10:【挪威】爱德华·蒙克,《宿命照片系列-自拍》(Fatal Destiny Photographs-Self Portrait),20世纪初
这种表达“通灵”的塑造精神的“自拍照”,刻画出一些超自然的现象。图像中的“自我”如“幽灵”一般在延时曝光中离开又回返。这类照片还受到欧美“有神论”者、占卜师和“灵魂不灭论”者的欢迎,因为他们从这些照片中寻得了出口去宣泄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压力。蒙克的照片启示了摄影将与20世纪的抽象艺术与观念艺术相呼应,有关艺术家的“自画像”,也由个体的物质性(长相、性征、穿戴、地位等)上升到“精神特质”的诠释。
除绘画的关照、欧美哲学与艺术思想的奠基外,现代理念与科技的发展也推进“自拍”这一摄影题材在其相应的时代中顺应某种达尔文式的演替,它根植于绘画的“自画像”并脱胎于“肖像摄影”的“自拍”,让肖像与室内拍摄等传统题材历久弥新,其藉由如大画幅与中画幅相机产生的古典摄影术的魅力,也是摄影最具专业性的传承特色。然而,这期间也有特殊的例子,如包豪斯学院的摄影教师拉兹罗·莫霍利·纳吉,在学院倡导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的艺术理念下,进行摄影实验,开创“物影照片”(Photogram)——不使用相机与胶片(卷),直接在相纸曝光显影,其创作的“自拍照”当之无愧地成为纳吉的个人标签,画面中纳吉的“身体”成为“自我”的物质客体。(图11)20世纪的“自拍”在新奇“制相术”此起彼伏的浪潮,还让镜头与感光元件(胶片或电子芯片)成功接力画笔与画板,摄影师们继续乐此不疲地展示着想让观众看到的个体经验的秘密编录:
个人标签、童年回忆,或是某种情感的宣泄、精神的灌注。然而,无论摄影师使用哪种方法,他都需要长久的基于“表义”与“隐义”地自我发现。每一幅“自拍”,如同“自画像”一样,都是摄影师或艺术家的自我鉴定报告。这种“将镜头对准自己”的方式,后成为当代摄影的重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