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小波|何以安民: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赓续与创制(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二、何以安民:
传统中国知识精英的注意力
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农耕社会,水患干旱、虫害瘟疫等天灾频发,粮食的低产量及高度不确定性时常威胁到众民的生存;若加之人祸,则极易诱发众民揭竿而起。故而,“何以安民”较之其他古典文明尤为重要,也更为艰巨。轴心时代,希腊人“在寻找知识以及建立求知的方法学”,“中国人的关怀是为了安排人间的安宁和相应的社会秩序,以求取人类的福祉”。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念兹在兹的“民惟邦本”其实就是为了安民。如此,古代思想家虽有流派之异,思想脉络有断代之别,但民本→安民思想实是一个超越流派与时代的最具公约性的学说。
古典时期,民本→安民思想并无严格的学术边界,围绕“民”的论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爱民说,诸如“利民”“恤民”“保民”“惠民”“裕民”等;二是驭民说,亦可称为尊君说,诸如“使民”“畜民”“驭民”“弱民”“愚民”等。其实,驭民说与元典意义上的“民惟邦本”并不相悖。因为民不安,则本不固、邦不宁。爱民说强调民的存在具有终极意义,驭民说则是要维护君王的权威,皆为王者的统治技法。前者多为儒家的应然诉求,后者常被视为法家的操作技法。从治国安邦的角度观之,儒法貌似形相异,其实神相近,皆为统治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皆信奉“保民而王”“本固邦宁”。在传统政治论述中,爱民与尊君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存在“既相互吸引,又彼此排斥的张力”,“如果某个传统国家在它的时代保持了长盛不衰,那么,它的活力或许来自于对这种张力的宽容,而这种张力的丧失则标志着官僚君主制之死亡的到来”。
儒法对治国的注意力虽然不同,但均期成“天下大治”。然而,经验与常识提醒人们,暴政的出现是难免的,故而中国文化除了推崇从属性的生活伦理(纲常)之外,还有一种不服从的政治传统:表现在生活常识上即“水能覆舟”,上升到学理上就是“本固邦宁”,还有历史记忆中的“汤武革命”。凡此,不仅汇成了生生不息的抗议(不服从)传统和替天行道的政治救世主义情怀,而且构成了安民之道的应有之义。
爱民说与驭民说,讨论的是经典的政治学命题,即治者与被治者的关系。“爱民”近似于麦迪逊讲的“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否则水能覆舟,这也是一种强制力;而“驭民”就是“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否则难以维持起码的公共秩序。但中西政治思维分殊演进,破解难题的路径大不相同。西方人把注意力放在分权制衡上,故常用“强制”“控制”这类法律用语;中国人把注意力放在君对民的仁爱上,推崇高尚的政治德性或行政伦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