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小波|何以安民: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赓续与创制(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康、梁等不只是坐而论道,而且将王韬温和的主张学理化、纲领化,为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一场短暂而悲壮的戊戌变法。继起的孙中山致力于发动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政体革命,将国家根本性议程纳入共和宪政的轨道。从康、梁到孙中山,更多的是从普遍性的角度去思考世界,并将中国放在其中,constitutional agenda成了建政时刻(从维新到革命)的核心议题。他们追求的其实是一条福山式的普遍主义道路,行动的依据未必是根据“中国自己的条件”。正当人们庆幸国家根本性议程已得到解决的时候,“宋教仁案”的发生预告共和体制面临不可逆的危机,背后的机理正是“中国自己的条件”在发力,这令普遍主义者进退失据,知识精英不禁要追问什么是“中国自己的条件”?
1916年,李大钊(1889—1927)提出“再造中国”,厚植与现代国家相匹配的“民彝”,将解决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民”上。但李大钊追求的既不是康梁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孙中山心仪的共和宪政,而是根据“中国自己的条件”来再造中国。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创造历史的民彝必须兼容现代性。李大钊并非拒绝普遍主义,而是从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去寻找汇通普遍性的思想基因。
毛泽东(1893—1976)承接了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号召“民众的大联合”,通过革命型政党的政治动员,唤醒民众,提升民众的主体意识。1940年代初,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宣示了一个解决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方案: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分区域、分层级组织起来,由人民来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地区乃至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一个既不同于苏俄也有别于英美,而是根据“中国自己的条件”解决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本土方案。
他们对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思考,在思想上的接续性主要表现在围绕“民”而展开,在汲取传统的民本→安民思想的基础上,接棒式地进行思想与制度的探索。这一判断集中体现在三人探讨建国立政的代表性论著中。当然,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对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探讨并非单线式进行,执著于普遍主义的“双重控制”的宪法主义者与议会主义者也不乏其人,但将解决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注意力放在“何以安民”上当是其中的一条主线,且最终胜出。
四、王韬的重民思想
1883年,《重民》面世。至此,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自强运动已开展了二十余年,较之过往,中国社会已增加了不少西方元素,舆论有“同光中兴”之赞誉。但对王韬来说,国家的根本性议程并未得到解决,这是他的注意力所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