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别于其他媒介的现实表达:用理论让电影“发酵”(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但是整个中国人也好,东方人也好,我们的审美习惯或者艺术习惯里面比较多的还是故事、人物跟空间,所以我们对空间非常敏感,但是对电影背后的时间感、时间性,就相对来说没有那些西方的经典电影大师那么敏感。比如说法国的布列松导演,他怎么处理有效的时间,怎么处理无效的时间,怎么利用无效的时间来讲人的状态。有些东方小说也有这种对时间的理解,所以我们会看到非常多的无效时间里人物在做什么,比如说《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没有效率的叙事,曹雪芹会一直写一桌子饭,一直写人身上穿的绫罗绸缎。但是到了电影里我们绝不会这么拍,因为我们认为电影的时间应该都是有效的。但是在布列松的电影里有很多无效的时间,当代电影里像蔡明亮的电影也有很多无效的时间,那么它就更贴近于西方电影的传统,就是对时间的一种敏感性。
罗伯特·布列松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还有对于电影作为一个语言本身的理解。我们学电影理论都知道,一开始我们讲到蒙太奇,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讲起的,它是属于语言学范畴的,但我们基本上会省略这段历史,因为学起来太枯燥了,然后直接讲画面美不美,镜头怎么样,那么电影这作为一种语言方法的考虑(就被忽略了)。在这方面我觉得为什么戈达尔最近的电影,包括《再见语言》《电影乌托邦》还那么受大家的喜欢,因为他的电影一直有一种能够回到爱森斯坦的时代、对于电影作为一种语言的思考,这个属于原理论吗?我也不太清楚,就是这种电影本质的思考,对于媒介的一种反思,在东方的电影工作者里面相对来说弱一些。我们总是被想拍的内容所吸引,对我们所掌握并正在使用的这一门语言却是漠视的。
梅:你说到对媒介本身的思考,其实除了欧洲系统里的导演像戈达尔会去实践,有时候在好莱坞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说《后窗》,正因为它有讲述故事和探讨媒介的双重性,才使得它在电影史上具有这么一个非凡的位置和意义。
我们整个教学思路,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通过4年的学习培养同学们对于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兴趣。回过头来看行业里非常有建树的艺术家,比如说马丁·斯科塞斯,非常了不起的一点是,他至今依然在做大学范围的电影史教育普及工作,其实是非常让人感慨的一件事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