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冰洋:秩序目标与郡县制的形成逻辑(4)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邓云特(1937)有一部名为《中国救荒史》,详细统计了中国历史上灾荒现象,以唐朝为例,统计结果为唐代共计受灾493次,其中旱灾125次,水灾115次,风灾63次、地震52次、雹灾37次、蝗灾34次、霜雪灾27次、歉饥24次、疫灾16次,年平均受灾1.7次。令人怵目惊心!
由于这三种依赖的存在,政府就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率,换取组织效率的提高。例如,汉武帝为筹集军费对抗匈奴,采取了摧抑豪强、节制资本的措施,其对资产所得者征收的财产税(算缗)令大量有产者破产。
冯维江(2009)用历史数据告诉我们,秩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他检索了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中五个重要关键词:富国、变法、无偏、均田、安危。富国和变法代表治理者的效率目标,无偏和均田代表治理者的平等目标,安危代表治理者的安全目标。平等和安全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政府对平等和安全的追求也可视为对秩序的追求。统计结果显示,效率、平等、安危的出现频次分别是160、78和359次,这说明政府对秩序的关注度大大超过了对效率的关注度,见图1。

吕冰洋:秩序目标与郡县制的形成逻辑


图1 关键词在二十五史中出现的频次
资料来源:冯维江,《侠以武犯禁-中国古代治理形态变迁背后的经济逻辑》,《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8卷第2期。
作者进一步度量出政府目标的强度值和实现值,见图2和图3。可以看到,安全是政府第一位目标,但是在安全、效率和平等三个目标中,最不容易实现的是安全目标。效率和平等目标的强度和实现程度交替变化。从中也可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历程中,长期所面对的内外冲击的严峻形势。

吕冰洋:秩序目标与郡县制的形成逻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