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正史中的痾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痾,古同疴。有三义,一为病,二为宿怨、旧仇,读kē;三为排泄物(粪便),读ē。本文取第一项,《说文解字》曰:“疴,病也。从疒,可声。《五行传》曰:‘時即有口痾。’”段玉裁注:“《五行传》者,伏生《洪范五行传》也。言之不从,是谓不乂,时则有口舌之疴。”《玉篇》曰:“痾,同疴,病也。”
一、六痾
班固《汉书·五行志》定义五事变异中的概念,在序文中写道:“说曰:凡草木之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及六畜谓之祸,言其著也。及人,谓之痾。痾,病貌,言深也。甚则异物生,谓之眚;自外来,谓之祥,祥犹祯也。气相伤,谓之沴。沴犹临莅,不和意也。”此中论说世间万物的变异,草木之变称为妖,虫豸之变称为孽,六畜之变称为祸。而人在发生病变时,则称之为“痾”。比如《后汉书》《晋书》《宋书》《魏书》《新唐书》《明史》诸史,在五行变异的例目中,史官干脆把这一项内容称为“人痾”。
据班固记载,《洪范五行传》定义五行变异时,提到了六种“痾”,即下体生上之痾,口舌之痾,目痾,耳痾,心腹之痾,下人伐上之痾。但在诸史《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中,上述六痾只有三项有内容记载,即下体生上之痾、心腹之痾、下人伐上之痾;其余三项,即口舌之痾、目痾、耳痾,均为空目。即诸史只是序文中列出它们的名目,但在正文之中,都没有内容记载。再者还有两点说明:
一是下体生上之痾与下人伐上之痾,前者对应五行变异中的木,属于貌之不恭的目下;后者对应天,属于皇之不极的目下。但在实际的故事中,二者的内容混淆,很难分辨清楚。比如《汉书·五行志》在下体生上之痾的目下没有内容,只在下人伐上之痾的目下有内容,而且据班固记载,刘歆还对这个题目有异议:“刘歆《皇极传》曰,有下体生上之痾。说以为下人伐上,天诛已成,不得复为痾云。”(《汉书·五行志》)再者《魏书·灵征志上》中有“人痾”的例目,实际上是将二者合二为一。
二是在《隋书·五行志》思心之不臝虫之孽的目下,有许多等同于人痾的内容,实际上史官是把人列为臝虫之首。如《隋书·五行志》臝虫之孽有记:“陈永定三年,有人长三丈,见罗浮山,通身洁白,衣服楚丽。京房占曰:长人见,亡。后二岁,帝崩。”类似的长人故事,《汉书·五行志》皇之不极下人伐上之痾即有记:“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在这里,《隋书·五行志》的史官把“人”称为臝虫之首,也是有根据的。《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