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第五节维也纳学派(5)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卡尔纳普是继石里克之后的维也纳学派代表者。他致力于构造人工的形式化语言作为统一的科学语言。早期他基本上倾向于现象主义。在1928年发表的《世界逻辑结构》一书中,他把普遍的经验语言符号按照类型学说分为不同层次,并由低到高地建构句子。最基本层次为个别经验。他自称采用“方法论的唯我论”看待个别经验,把它们看做暂时的、流动的个人意识状态,因而是不确定的。但是,时空的四维结构可以数学地建构出来,不确定的个别经验在确定的时空结构中被建构为经验的基本单元,这些单元以自然数列的连续方式建构经验句式。卡尔纳普后来接受了物理主义,在1934年发表的《语言的逻辑句法》一书中,他设想一种逻辑语言可以成为普遍的物理语言。这种语言的命题函项的变元相当于坐标,变元的值相当于坐标参数,可以用包括4个变元的命题函项表示时空坐标,用其他一些命题函项表示物理性质,这样就可以得到用逻辑命题表达的形式化的物理语言。
他在30年代还认为,其他科学的语言都可以被翻译为物理语言,比如,心理学、生理学的语言可以被翻译为描述人的身体行为的语言,而人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物理事件,可使用物理语言加以描述。但后来他又接受哥德尔关于真理的定义,从句法分析转向语义分析。卡尔纳普思想多次转变,都是为了把证实原则的检验标准(他称之为确证)加以系统化、形式化。
排拒形而上学
证实原则对于维也纳学派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论证自然科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清科学与非科学。依照证实原则,形而上学的命题既不属于分析命题,也不属于可以用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因而是“伪命题”,即:表面上好像陈述事实,但实际上并无事实与之对应。因而没有任何意义。
卡尔纳普在早年写作的《哲学中的伪问题》和《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 而上学》等文章中,对形而上学持激烈的批判立场。他指出,形而上学的伪命题有两种:一种是所运用的词没有意义,如“神”、“始基”、“自在之物”、“理念”、“无限”、“绝对”、“自我”、“非我”等哲学术语,完全没有经验对象与之对应,它们所组成的句子也不能经受经验的检验;另一种是把有意义的词用违反逻辑法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句子,其实没有逻辑结构。卡尔纳普列举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一书中的一些句子,说明对“无”的发问,以“无”为认识对象,对“无”的存在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是对“无”(Nothing)这个词的普通用法的误用,结果出现了“无是何样”、“我知道无”、“无不是任何东西”、“无存在”这样一些违反逻辑、因而无意义的命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