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自拍的故事(1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图25:张洹,《为鱼塘增高水位》(表演,北京),1997年
图26:邱志杰,《文身》系列之一,1994年
“让自我行走在虚拟的边线上。”[21]
——【法】雅克·拉康(Jaques Lacan)
21世纪互联网开启信息时代,发达的媒体技术催生出新的大众社交模式与媒介环境。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 2009年中国迎来微博元年,并于同年1月进入3G时代。“全球化”与“全媒体”双重语境下的中国,先进发达的拍照工具、互联网社交平台以及通信速度,让人人都当上了摄影师,人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报刊杂志。由于虚拟的空间有别于现实世界,为逃避、欺骗和伪装提供了更多机会,也让新世纪的中国人痴迷于表演、作秀、成名的快感。“自拍”开始在“模仿秀”与“明星脸”的大潮中翻滚,并借助各种媒介途经寻求鲜花与掌声,快门不断,曝光频频,“个体”成为“自媒体”,引爆群体性的欲望释放。在那里,“自拍”让摄影师实现一个完全相同又完全不同的自己,它让人不厌其烦地自我关注、自我保护、自我表露、自我创造。
对此,摄影师的自我探知,有时甚至还可能是病态的“自恋”,它使“自我”在幻象中完成认同的过程[22]。回朔这种“自我迷恋”,源自西方19世纪的大工业进程中人被当成机器体系的碎片,并在现代社会转变为对“身体”与“美丽”的崇拜,这也是人在被碎片化之后从外在进行自我救赎的方式,它并非接受人的自然身体与面貌,而是将其纳入美丽的模式。
居住在纽约的上海籍摄影师沈玮的“自拍”作品系类《已经想你了》《I Miss you already》,通过展露自身肉体来架构摄影的视阈(某种意义上还的是“视欲”),如同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公元17)笔下的纳克索斯(Narziβ)神话一般迷人,他试图让扮演“另一个自己”,欣赏、爱慕、挣脱又依赖,“自我”与“他者”在沈玮的作品中相互转换,并保持统一。这些作品透露着独特的“男性眼光”(Male Gaze)来诠释男性世界罕见的细腻与精致,照片中充盈一种画意的、阴柔的、同性间相互爱慕的气质。这些“男性眼光”穿过照相机的镜头映射出都市人的“偷窥癖”,指向都市人的欲望中对“男性至上主义者”(Sexist)的迷恋,它们也因此构成作品中对“性”与“身份”认同的探讨。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